《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表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应是教学的最终出发点。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地理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还存在不少与这个理念相违背的问题,我们认为依据《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为指导,可以帮助我们规范中学地理评价,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关注过程性评价,促进地理思维发展
传统的学业评价过分侧重评价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得到答案的过程,缺少思维发展的评价,使学生不爱探究问题,形成“分数至上”、“为考试而考试”的局面。
《评价标准》审视此问题的新角度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对过程的评价。《评价标准》认为,在保留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注重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采用。三种评价在不同的教学时期,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而运用。一般终结性、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分别是为教学评价“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情况。而对学生思维发展更有利的是后两者,也就是过程性的评价。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成绩或结果”,而更需关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学习过程、解题思路、方式方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案例1】关注探究过程
[教学背景]
学生完成了八年级中国地理的学习之后,教师以本地热点问题——“广佛同城”为背景,考查学生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拟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和“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标准》,相关评价标准及评价说明如下:
学习内容
|
学习水平达标要求
|
评价方式
|
对外开放的前沿
|
地理位置及优越性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
|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地理位置、描述区域的范围,简要评价区域地理的优越性
|
|
|
运用地图及有关材料简单说出珠江三角洲的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
|
图表描述口头表达纸笔测试
|
|
评价说明:主要是通过阅读地图及相关资料的分析,考查学生分析某一区域的区域位置、地理特征,并进行评价的能力。
[习题]
阅读以下材料及“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示意图”和“广佛都市圈规划示意图”,完成1~2题。
材料1:珠三角落后于长三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珠三角城市群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核心城市并未真正形成;二是城市群内部功能不明确,珠三角“核”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材料2:像广佛都市圈这样的地域如此之近的百万人口大城市,目前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很多城市群都是发展的重点区域不连在一起,而广佛之间可以说是没有城郊,基本城市化了。在产业结构上也是融合度很高的两个城市。
材料3:广佛同城化后,除了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外,准确定位珠三角东岸和珠三角西岸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带动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1.“广佛同城”中的“广”、“佛”指的是______、______,它们都是依托______(河流)发展起来的;
2.结合材料探究广佛都市圈规划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流程]

【案例1评析】
教师设计本练习题,旨在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和“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独立初练”时,大部分学生能完成第1题练习,但在第2题练习中表现为“感到困难”;经教师适当引导及“分组讨论探究”后,探究结果初次反馈给每个学生,学生进行自评及矫正;经“同桌互查”后,第二次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再次进行矫正后上交“教师复查”;第二节课前,教师给学生提供典型错例以作讨论,学生得到第三次反馈评价意见后,针对错误进行矫正。这样经过反复探究、检查产生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自觉改正错误,给他们最后的成功带来了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强化了学习结果。
二、倡导多样评价,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近年来,教育评价采用了数学统计原理,定量分析的方法让学业评价更精细化。学生的学业成绩可以通过量化加以评价,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则无法去量化。这样的评价不够真实全面,导致学生丰富的创造性和鲜活的个性被扼杀,限制了学生全面的发展。
《评价标准》审视此问题的新角度是:评价方式多样化,质性评价、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倡导运用学习过程档案袋、评价日程表、反思日记、成果展示等定性评价方法,使其与纸笔测验、量化观察等方法有效地进行整合,在不同的方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
【案例2】制作多元评价图
[教学背景]
七年级学生学完了《地图》一课,教师布置他们分5人小组合作制作《学校平面图》。一周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把他们的作品交上来,期待教师给他们打高分。简单地给每张作品评分不难,但所作的评价未必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每个同学的参与情况和完成质量,于是教师决定用评价量表法带领学生制作多元评价图,让学生作自我评价。
[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标准》,相关评价标准及评价说明如下:
学习
|
|
|
内容
|
学习水平达标要求
|
评价
|
方式
|
|
|
实践
|
|
|
活动
|
正确使用指南针,运用比例尺绘制简单的平面图(如教室、校园、住宅、社区、街道……等)
|
绘制
|
地图
|
|
|
评价说明: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来进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
[评价过程]
1.学生按照教师展示出来的样本,在白纸上画出“多元评价底图”(如下图);
多元评价底图
某学生的多元评价图
2.认识图表各部分含义:三个圆圈由外至内分别代表着“好”、“中”、“差”三个等级,八个箭头分别代表了学生在分组制作《学校平面图》中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所承担部分完成情况、探索精神、判断能力、地理空间意识、绘图方法与技巧的熟练程度、意志毅力等八项指标;
3.小组讨论后对组员八项指标作出评价,并用实线画在图上;
4.个人对自己八项指标作出评价,并用虚线画在图上,完成“多元评价图”。
【案例2评析】
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让学生制作新颖的“多元评价图”用于自我评价,学生兴趣很浓。它能够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强调综合评价,促进个性特色发展
长期以来,地理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共性”或“一般趋势”形式下存在的地理学业成绩,把它看作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潜能的发掘,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评价标准》审视此问题的新角度是:强调多元化综合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活动和状况。评价内容要全面和综合。也就是说,要以多元化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案例3】开放式考查尽显风采
[教学背景]
初二(3)班虽然大部分学生是土生土长的海珠人,但长期受家长们的“关爱”,很少独自出门,对海珠区的地理特征了解不够。因此,借《乡土地理》学习的机会,教师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作业,拟提高学生对家乡地理的认识,增强地理技能的养成。
[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标准》,实践活动方面评价要求如下:
评价学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过程中的表现。应评价学生能否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和各种信息源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能否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去获得资料;能否保证地理信息资料的质量;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恰当归类;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图;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
[布置开放性作业]
1.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海珠岛与其他区之间的交通要道——桥梁情况,并以“海珠区桥梁情况”为主题,完成开放性作业;
2.表现形式不限;
3.可以独立或组成不超过3人的小组合作完成;
4.完成时间:2周内
5.考查方式:第10周周一地理课班内展示,自评+小组评+老师评。
[开放性作业完成情况]
1.规定时间内全体完成;
2.作业表现形式多样:绘制地图、手抄报、PPT、小论文、手工模型等;
3.大部分学生选择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4.展示课上较大胆地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意图、制作过程及完成效果;
5.自评与小组评议比较客观、真实。
【案例3评析】
根据《评价标准》对实践活动方面评价要求和建议,通过开放性作业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海珠区桥梁交通情况,提高了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也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参与、合作精神、意志毅力、探索精神、完成质量和进度等方面情况的反馈来看,这种评价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乐意用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表现自我,可谓“百花齐放,尽显风采”。
实践证明,《评价标准》在“以生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立足“过程”,全面、多元化地评价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激发了学生内在情感、态度和意志,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思想品德 历史 地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0.
[2]潘永庆、孙文彬·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