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评价标准》提高教师备课和议课的质量

用《评价标准》提高教师备课和议课的质量

梁月红

      由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制的《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以下简称《评价标准》)是依据2003年教育部公布的语文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广州市中小学现行使用教材制定的(以下主要谈小学阶段的语文),包括学习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示例等,其中,评价标准是核心部分,它按照学习过程编写学习内容,并且尽可能采用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表述;评价示例则是以实例的方式,对标准的要求作更具体的说明与限制。
      怎样充分发挥它对我们日常教学的指导作用呢?下面就我校语文科组教师用《评价标准》有效调控备课和议课等问题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以《评价标准》为导向指导备课
   
      我们通过我校充分发挥《评价标准》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在备课环节用好评价标准评价和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前不久,我校语文科组教师一起帮助两位进入荔湾区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的教师备课。其中一位老师抽到了苏教版三年级的《“神童”的秘诀》一课,当时为了弄清楚冒号和双引号是否属于三年级下学期的“新知识点”,老师们想到了《评价标准》。通过查阅《评价标准》,确信“初步会用冒号、双引号”是三年级下学期学生要掌握的“新知识点”,于是,大家就大胆地设计了用“冒号、双引号”作为理解文本的切入口,让学生既获得新知,又从中引出深入理解的问题。这一策略的运用激活了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大家不由得庆幸手头有《评价标准》这本好书。
      由于我校语文科教师人数多,平时,我们常常会采用“以级推进,专题研讨”的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其中,围绕某一专题进行集体备课更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在进行这类研讨活动时,我们引导老师们切实用好《评价标准》。例如对于汉语拼音方面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基础1-2年级(第一学段)拼音方面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就比较难把握尺度。《语文课程标准》给的是终结性的课程目标,而一线教师,更需要的是不同年级和单元的过程性目标。在《评价标准》里,拼音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它细分为一年级上学期、一年级下学期、二年级上学期……如此类推,这样,教师的教学就会有很明确的方向,什么时候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度,《评价标准》里都能得到参考。为此,我们引导老师们学会“对比运用”,灵活地将《语文课程标准》给的终结性的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给出的过程性目标有机结合,既要清楚地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终结性目标,又要具体掌握《评价标准》更为明确的拼音的教学目标,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最终具体落实好各个年级不同学期的目标。
   
   
      二、以《评价标准》作依据互动议课
   
      观课议课是一线教师参与课堂研究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方式,它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评价标准》更受老师们的欢迎。
      一天,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第一课时后,我们展开了“议课”。对该教师教学第一自然段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课堂上老师首先提出“这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电脑网络’这个题目引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文段后回答“是设问法”,教师紧接着又提出:“爸爸用什么方法告诉‘我’的?”接着,老师就引导学生去找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等。
      执教教师作“反思”时说明自己一向教学高年级,今年第一次执教三年级,所以十分重视课文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的运用等。但听课教师有不同的意见:“老师十分重视课文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的运用,这本没有错,但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很好地领会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这是不应该的。”为此教师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了让老师们充分认识“要准确把握年段目标要求”,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标准,我建议她们以《语文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依据,认识年段的训练要求,尤其注意《评价标准》对“五年级上学期体会与领悟(第180页)”中提出的“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作者通过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准确表达的特点。”提出如何处理好“学习内容”与了解“形式”之间的关系,提出落实好“读中感悟”的教学思路,供执教教师参考。学习了《评价标准》,执教老师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意见深表认同。此后老师们都很喜欢《评价标准》这本书,以它为依据,反观课堂教学,检测自己教学是否准确把握住知识与能力的“度”。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这篇略读课文。在初读课文环节,老师让学生进行默读。老师对学生说:“下面请同学们用五分钟默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思考每一章写了什么。计时开始。”五分钟过去了,当老师问学生读完没有时,没有一个学生举起手。于是,老师说:“同学们的默读速度还不够快,今后还要好好提高。再给你们三分钟。”三分钟过去了,再询问,只有两三个语文尖子生举起了手表示读完文章。老师再给了三分钟,才有过半的同学举手告知完成了任务。由此,该老师怀疑自己班的孩子的默读速度很慢……
      孩子的默读速度真的过慢了吗?在议课的时候,该老师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到底要给多少时间才合适呢?”为了找到依据,我们捧出了《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清晰地告诉了我们每个学期对默读的要求。四年级上学期的要求是:“掌握默读方法,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圈点勾画的习惯,默读课文后能提取主要信息。” 四年级下学期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阅读,掌握默读方法,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圈点勾画的习惯,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读后能提取主要信息。” 五年级、六年级的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约300字。”
      我们通过电脑统计,才发现《小英雄雨来》的全文字数为3276,对照五年级学生的默读要求,也要给学生起码11-13分钟的时间。显然,课堂上老师给学生的时间是不够的,对于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老师定的“五分钟读完全文”的目标是过高的。
      事后,谈起这节课,该老师总忍不住说:“《评价标准》帮助了我,使我对于各个年段关于语文默读的要求了然于心,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把握好度,给自己的教学目标找到合适的定位。”
      我们就是这样,在老师们共同备课、听课、议课的过程中,总会以《评价标准》作为“导向标”和“依据”,极力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更好地反思课堂教学的成效。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评价标准》依据“新课标”,将三维课程目标转化为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对于教师开展语文教学,学校、区域制定的学业检查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它指导性很强,是一
   
      本属于语文教师的最实用的教学研讨工具书,也可称为是指引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明灯”。
      当然,《评价标准》容量较大,细则较多,一般老师操作起来还是要讲求技术,尤其是对于有瑕疵的地方,我们要敢于批判性、创造性地使用,不能“照本宣科”,完全“唯标准论”,如在第205页的“例10《威尼斯的小艇》”,就发现有错漏的地方——“仿佛水沟里的小船”(正确的应该是“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对这些编写时不经意间而出现的差错,我们使用的老师发现了,就要加以修正后再用,才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年
      3.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第4次印刷
   
   
               
                       

  (作者单位: 荔湾区华侨小学    本文学科编辑:王亚芸)
 
选自《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4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