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先用两年在校内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再用一年时间到校外企业单位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这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培养模式。我校从03年开始实施这项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现谈谈经验与体会。
一、施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1”模式改革符合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中明文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中职学校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操作者;不是以升学为导向,而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必然导致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的改革。
2.“2+1”模式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有效利用学校软硬件资源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实行“2+1”教学模式,让学生第三学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能的训练,从而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提高职业能力;同时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经济条件很差的农村,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劳动获得收入,可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中职教育的满意度;第三,通过学校有组织的安排学生下厂顶岗实习,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有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有利于扩大学校招生规模,有效利用学校软硬件资源(如教学场地、实验实习设备等)。
3.“2+1”模式改革有利于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新体系
学制的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满足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社会需求时,所必须具备的内部结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制要满足多元办学主体的多种需求,满足劳务市场不同岗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国家对职业教育不能再是单一办学模式的要求。但在众多学制中,我们认为“2+1”模式是中职学校教学的重要形式。
4.“2+1”模式改革有利于规范中职学校办学行为
不管是“1+1+1”、“1+2”、还是“2+1”学制,从总的说来,中职教育的学制是三年,不可能两年甚至一年就学习毕业。同时要求对学生既要进行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培养,同时又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中职教育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科性,忽视职业性,对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等只是将其挂在嘴边未落实到实处;二是受利益驱动,只顾招生规模,过多压缩学生在校培养时间,教育质量偷工减料,或者学校在第三学年将学生推向企业以后就撒手不管了,没有考虑社会与个人可持续教育、学习的要求。
5.“2+1”模式改革符合中职学生的基础现状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中职学校的认识问题和社会盲目无序的招生竞争,导致中职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文化基础差、各种素质不高。但学校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有作为之人,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参与学习,因材施教,因此要求学校在办学模式上追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施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003年,我们根据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制定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根据七部委文件精神,加大实习实训的比例,自2003年秋季开始,医药学校开始施行“2+1”人才培养模式,几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2+1”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向市场需求靠拢,教学内容向岗位能力看齐”的办学模式,其代表着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学生前两年里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理论知识的修读及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第三年进入教学实习基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实践任务,并与就业相结合。由于是在顶岗基地实习,学生在此期间不再放寒暑假,按照《学分制管理条例》规定学生修满了学分便可以提前毕业,从而为学生的提前毕业创造了相应的条件。我校2003级学生提前毕业的有229人,占总人数的37%、2005级有593人提前毕业,占总人数的59%,这样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真正实现了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2.为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和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课程体系上,我们保证在校期间在文化基础课、实践教学课的课时恰当比例;在教学内容上,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注重“实用”与“够用”。在“2”的教学安排上,我们增加了学生技能实训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局的技能鉴定,使学生在进入顶岗实习之前至少取得本专业的一个中级技能证。
3.学校制定了“关于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的管理规定”和“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从宏观上做出了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和考核办法。招生就业科着手在实习前的就业指导、与顶岗实习企业的前期调查和经常联系、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调整、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信息跟踪反馈和实习档案的建立、就业安排等方面做好制度建设和实施工作。
4.招生就业科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有关法律教育(劳动法、企业劳工人事制度等)、实习学生违纪处理等方面做好管理工作,并负责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实习期间的跟踪调查、学生思想纪律和安全管理教育。
5.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地点广、范围宽,整个班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厂,班主任经常下厂去关心和管理学生的实习,只要有学生实习的地方,就会有我们班主任及招生就业科的老师下去指导。而学生则在每月15日前要向班主任汇报实习情况,交一份实习小结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统一交到招生就业科。实习完后,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实习总结1500字以上(包括自我鉴定、实习厂方给出的意见及评语),招生就业科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每月的实习小结及实习总结符不符合学校的实习要求来给出实习成绩。
各科室在履行好自己岗位职责的同时,各科室共同协调、共同做好“1”的教学、管理工作。
三、施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我校毕业生持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学生在企业经过一年顶岗实习,有75%左右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已被实习单位正式录用,从而实现从实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我校连续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6%以上。
二是企业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好。他们期待这种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方式能够长期运作下去。
三是推动了学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全校“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已达到30%。
总之,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使学校在“2+1”办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提高社会和企业对中职学生和中职教育本身的认可。
|
(执笔:邓红艳)
选自《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46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