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其目的注重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如何养成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又如何让学生能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且有较丰富的积累……这些都是新课程向我们提出的各项总体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了今天我对“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建构”的些许思考。
一、 以学定教,有效预设
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而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菜单”不能不经过精心筛选,我们的语文课不需要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语文老师,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所以,课堂就要给学生最需要的。不要追求课堂的锦上添花,而要脚踏实地地实现学习的雪中送炭。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态势作为起点,以学定教,从而进行有效的预设。这里需要执教者与学习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记得我在浙江异地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诸如怎样才算是真理?真理为什么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的诞生仅限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除了课文列举的例子,还有许多科学家们的新发现都没写进去……,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设疑和思维的发散,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更是我下一节课备课时预设的有效依据。在这过程中,对于执教者而言,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得到启发,下一节课我该给孩子们提供什么样的时间与空间才能更好地达成甚至超越本课的目标?作为学习者而言,在老师的肯定、鼓励及引导中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查找资料,整理相关的阅读积累,思考与观察,在阅读中感悟……可见,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信心油然而生!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这里,教者要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学生要读进文本,方可了解自身所需。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与学的合理建构!
二、 自主合作,习得生成
自主学习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的交流讨论应该成为学习型语文课堂学问习得的常规方法。假如说,以学定教是学生学着的提问,教师的有效预设,那么,自主合作,就是学问习得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并不是说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它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和有针对性的诱发与有创意的调控。其落脚点在学生身上,学生活动得多,教师教的定势操作少。所以,我们的课堂自主合作,对学习问题进行练习与收获的场所。它应该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科学的整合。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善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适时适地恰到好处地引导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学问的交流,从讨论中感悟,从习得中生成,就能较好地引起教学的共鸣。共鸣只在乎曾经的拥有,而和谐的形成就能天长地久,所以,有了曾经的共鸣,就不怕和谐不能天长地久了!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建构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延伸,阅读积存
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尤其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是读本。其目标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对于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建构尤为重要。以读为本,以读拓展,以读引写,更是建构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有力保障。
1.读此想彼,以读引读
我们的课堂要充分立足于启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回归语言教学的本体发展,从而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高效率的课堂学习。因此,在语文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不但读自课本,而且读出课本,甚至超越文本,做到读此想彼,以读引读,让阅读成为学生滔滔不绝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信息宝库。
学生的表述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感受,情动而发练就出来的。也正因为有了课堂上学生的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使文里课外的语言文字赋予了无穷的感染力,让学生对语文的课堂学习流连忘返,意犹未尽。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怎能不喜欢呢?只要喜欢,小学语文课堂将成为孩子们学问习得的广阔乐园,更是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孕育、生成的绿洲。所以,学习型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鼓励各抒己见,提倡旁征博引。
2.质疑探索,思考发现
萨特说:阅读指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认同语文课本首先是读本,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这些读本中读出问题,既能读出共鸣,也能读出疑难,更能标新立异,这其实体现的正是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以及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3.自觉迁移,内化沉淀
内在的动力决定着人成长的速度。尤其到了高年段,阅读是理解感悟的自然沉淀,是全面提高语文学习素养的综合反馈。
夸美纽斯认为,人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存在着和谐发展的种子。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更多地思考的是教育教学如何让简单的无为成就和谐的大有作为。怎样实现预设的既定目标在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达成和谐的发展,我想,这应该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
|
(作者单位:天河区华阳小学 本文学科编辑:王亚芸)
选自《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48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