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常态课校本行动研究”2013学年第二学期预备会议及培训简讯

 

  广州教研网荔湾区特约通讯员梁小棠供稿 2014年3月6日下午,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了常态课校本行动研究预备会议并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培训。参加活动的人员有:中心廖晓翔书记、陈俊芳副主任、26所基地学校课题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代表们。整个活动过程由培训部梁丽燕副主任(图片)主持。

  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由中心陈俊芳副主任(图片)就项目研究工作作总体回顾。陈主任从聚焦课堂、专业发展、团队协作三方面梳理了项目开展的情况:基层教师通过参加研究,增强了问题意识,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方向,反思能力得到了提高;研究为教师团队协作,交流对话搭建了平台,营造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研修文化。陈主任鼓励学校的研究团队克服研究中出现的困难,避免“二元五次”常态课模式陷入流程化,积极进行反思,在研究中深挖问题点、观察点,从目前单一课例的研究走向模块式的研究;鼓励教师在研究中要逐渐锤炼自己的教学风格,使研究走向深入。项目组将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建立学科主题Q群,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的教师提供更广阔、更高层次的学习平台。接着,华侨小学刘纯健副校长(图片)、宝源小学的黄丽燕副校长(图片)、广雅小学李朗月老师分别从学校、学科、教师层面,与参会人员分享了她们在研究中的所思所想所获。

  活动的第二阶段,由中心廖晓翔书记(图片)作“教育哲学的视角:“对‘二元五次常态课例校本行动研究’”的反思”专题讲座。廖书记从哲学的高度出发,以思辨的方式开讲,从学术角度审视“常态课研究”,给在场人员予深层的思索。他以“科研何以兴校?”“教师何以成为研究者”两个问题激发在场教师的思考,从“视角、教育哲学、反思、行动研究”四个关键词入手,逐步深入,帮助教师厘清概念,明确何为“真问题”,激励教师要积极进行反思,提出“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逻辑起点,求证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特征”。接着,廖书记将“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流程图与爱德华“研究螺旋图“进行对比,分析。廖书记头脑风暴式的精彩讲座让在座教师意犹未尽,在不断的思考中厘清概念,在不断的自省中受益。老师们热切期待着待续的第二次培训。

  常态课校本行动研究历经四年的磨练,在基地学校的全力配合下,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接下来,项目组成员将和基地学校一起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提升,以取得共同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