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校长圆桌会议在荔湾区西关外国语学校举行

 

  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刘琨供稿 3月25日,中美校长圆桌会议广州专场交流活动在西关外国语学校举行,荔湾区教育局局长徐启贵带领区属27所中小校长参加会议,与美国校长团一行共同探讨中美教育趋向,并签订姊妹学校协议。中美校长们从中美教育的文化背景及现状分析出发,共同探讨寻求中美教育的未来融合趋向。

  家长期望决定教育模式

  在谈到中美教育的共性与个性,特别是中国文化内敛含蓄对比美国的个性张扬问题上,双方校长畅所欲言。4中校长陈秋兰举例某次她访美观看冰球比赛的感受:“我们发现在场的观众有很多香蕉人、苹果人等奇装异服者,比赛过程中才发现他们是想获得一次球场大屏幕的特写镜头……我们也很幸运地被镜头捕捉到了,可是,与其它得到特写关注时在镜头前欢呼雀跃的美国学生不同的是,我们这群来自中国的观众,却仅仅是对着镜头微笑。” 美国校长团对陈校长的举例及观点如此回应:“美国教育追求的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的,从这个立足点出发,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良好的沟通能力。但是,我们也重视课堂的秩序感及规则感。”

  校长团谈到,美国的家长更重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信,家长们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尽管他的成绩不是名列前茅。因此,基于家长的需求出发,美国的课堂会从视觉、听觉、动觉(因应不同孩子吸收知识的不同触觉)等不同角度出发让孩子掌握知识,并给予机会让孩子在同学及成人面前做演讲。回应校长团对美国课堂的介绍,中国的校长们也表示现在的课堂教学的多角度模式与美国并没有太大差异,关键在于我们在结果的导向上不同。正如校长团强调美国更在乎教育孩子学习如何影响并改变世界,对比之下,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可能复杂得多。

  以特许办学实现小班教学

  广州1中校长抛出了被美方认为十分有见地的问题:教育技术趋同下中美教育的方向决定了未来两国的合作方向。中美校长一致认为,目前全球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孩子们更愿意面对网络而不同面对面交流。针对这样的现状,美方校长们提出两个解决方法,一是反潮流而行,即创造机会并让孩子喜欢面对面交流;二是利用潮流设计在线教育模式。

  美方校长也坦言,他们与中国校长们一样,必须面对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学生,也同样感受到教好一个学生变得越来越昂贵,中国与美国的家长们都一样,期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校长们也提议中方校长吸纳更多的公司资金援助,从而使教育变得更好。例如中国校长们苦恼于大班教学无法实现教学的创新,美方校长便提出办一些完全小班模式的特许学校,这样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八种智慧(音乐、体育、人际、自然科学、数学、语言演讲、美术、自省智慧),并通过考试找出孩子的智慧方向,鼓励孩子往擅长的方向发挥及创造。也有利于满足家长期望孩子受到更好教育的需求。

  更好的德育是“自由而不散漫,服务他人”

  环翠园小学喻校长谈及某次她访美的见闻,用“自由而不散漫”概括了她所理解的美国教育,例如美国的课堂不强调坐姿,更在乎学生能否听懂;例如美国学生喜欢奇装异服,但却会排队有秩序上厕所。于校长提出,中国要学习美国在教育上的行为细节及习惯,例如饭堂人多而安静,小学生自觉排队买饭……喻校长强调老师要从自身规范做起,“老师本身都没有做好榜样,怎样期望孩子能够做得更好!”并提出要用“细腻朴实的言传身教”这种德育模式,才能真正影响孩子。 

  美方校长们表示,道德教育是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教育,例如,在美国基本上会安排学生去打扫街道,教育学生城市清洁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以此让学生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美国校长们谈到,他们在中国却经常看到老人家打扫街道,这让他们很不解。广州一中校长的回答别有心意,他说到,在中国,要让家长理解打扫大街是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其中一部分,这本身就很难。“家长们会认为,我是送孩子来读书,而不是去扫大街。”不过,他也认为,随着中国家长走出国门了解更多,就能理解得更多,“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家长支持孩子走出去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