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学科活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意见

 (试行稿)

 

广州市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专项工作(以下略称“专项工作”)正式启动已历时四年。在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中,以“充实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试行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作为“专项工作”的三个抓手,较好地形成了我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行为化,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常态化”的特色。

一、加强学科活动的意义

在推进“专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如果不把学生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那么,素质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素质教育应该始终瞄准学生发展的目标,研究学生发展的需求。“专项工作”提出的三个抓手,坚持了《广州市在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案》(穗教发[2007]39号)关于“真正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的要求,将“专项工作”的重点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发展需要紧密对接。如果说,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旨在促进学生稳步发展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是从“教”与“评”两个侧面瞄准学生主体的话,那么,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则是从“学”的角度,直接从正面切入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1943),使学生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满足“求知需要”的同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力,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鲜明个性的人才。

毋庸置疑,学科知识技能是构成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书本中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惰性知识”(王小明,2011),需要学生在运用中才能将其激活成为“活性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包括对新知识的建构与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两个方面。可见,学生的生活(活动)经验是形成知识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才能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使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与通过获得体验、发展认知、形成思维品质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的学科素养发展。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对学生的学科素养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模型作如下概括表征: 


 


       我们认为,活动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课堂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对学生形成直接经验和掌握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进而提高思维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不可低估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形成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学科活动品牌,如“中华经典美文诵读”(语文)、“中学生社会实践与政治小论文写作评比活动”、“中学生法律知识学习与竞赛”(政治)、“历史剧创作表演”(历史)、“我与化学活动”(化学)、“野外观鸟活动”(生物)、“学生作品竞赛”(物理、通用技术)、“音乐剧的创作与演出”(音乐)、“科学小星星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科学)等等,这些活动不论是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还是延伸于课堂教学之外,无一例外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活动的涵义与种类

学科活动指与学科学习紧密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科素养的学生活动。学生的学科活动可以从多个领域实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目前,大致可以对学科活动作如下的分类:

1.课程实施类。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而开设的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程,确保课时,计算学分。

2.教学拓展类。为配合学科教学要求、改革学科学习方式而开展的活动,如上述“我与化学活动”、“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中学生社会实践与政治小论文写作评比活动”、“课本剧创作表演”、“教材歌曲演唱活动”等等。

3.学科竞赛类。为从某一角度强化学生的学科技能而开展的活动,如学科知识竞赛、实验技能竞赛、学生作品竞赛等等。

4.课外延伸类。这类型的活动一种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挖掘学生的学科潜能的活动,如上述的“野外观鸟活动”、“科学小星星科学探究活动”等;另一种是由学生自发(或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开展的活动,如文学、摄影、艺术、体育等多领域的学生社团活动。

以上四类活动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作用。

三、加强对学科活动的研究、开发、组织和实施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科活动的研究、开发、组织和实施,特提出以下意见:

1.进一步提高对学科活动价值的认识。当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起来之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来说,取决于学科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2.准确把握学科活动的特征。学科活动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主体性、操作性和目的性的特征。学科活动的导向性,强调活动与学科密切相关的联系;学科活动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地位;学科活动的操作性,强调活动符合学科学习的需要并且能够实施;学科活动的目的性,强调活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指向。必须围绕着这些特征组织开展学科活动。

3.不断增强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学生学科活动的能力。教师不仅需要有讲授知识的能力,而且需要有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学生学科活动正是后一种能力的重要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从本学科学习的要求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包括家长、校友)各方面的资源,并且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精心设计、大力开发、有效实施学生学科活动。

4.逐步建立通过特色活动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长效机制。由于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点不同,各学校不同学科的活动都会形成不同的特色,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不同特色的活动,并且通过打造特色活动品牌、开发与特色活动相关的校本课程等举措,总结概况学科活动有效实施的策略,努力形成通过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大力推动学科活动开展的策略

1.“条块并举”策略

以区域、学校作为“块”,以市、区、学校三级教研组织作为“条”,“条条”与“块块”围绕开展学科活动产生联动。区域、学校根据需要重点开发和扶持一些学校层面的活动,以此形成区域或学校的学生活动特色,推进区域、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各学科、各教研会以及各校学科组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重点打造能有效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学科活动,从学科角度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2.“提升与下沉相结合”策略

当前,不少学校把现有的学生活动提升到文化建设的层面,对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营造素质教育氛围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倡导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善于将现有的或将要形成的学生活动下沉到学科活动层面,将学生活动与提高学科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如开展的“诵读经文”、“传统礼仪”等活动,可以挖掘其中的学科要素,将其与语文学科活动、品德学科活动等结合起来。另外,过去一些将重点放在趣味、交友类的学生活动,也可以逐步将其重心引向学科活动以提高其品位。

3.“共性与个性并重”策略

学科活动要有学科学习的元素,也要关注变革传统的活动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特别是从独特角度切入学科活动。要关注学科活动的共性即学科素养形成的规律,又要关注学科活动的个性即能有效培养学科素养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开展学科活动,要关注统一性,又要关注个别性。在设计学科活动时,要强调根据实际需要,发挥各基层组织(学校、科组、备课组)和教师的能动性,将学科活动“从顶层设计向校本设计和学科设计转化”。

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学科活动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形成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广州市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2012516

 

(责任编辑:w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