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模块+项目”的研究

  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模块+项目”的研究

  曾慧玲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广州建设的布局变化,番禺的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区域经济与就业形势的变化,迫使学校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我们结合本地区域经济与就业形势,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电子专业课程改革,已顺利完成了《构建区域经济与就业导向型的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课题,从“模块+项目”入手,建立了一种面向工作岗位、面向工作任务、面向工作项目的课程体系,实施职业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开展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经验,以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及基本理念

  1.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需要的变化。

  在经济、技术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必然引起社会分工和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变化,企业对就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电子行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这从客观上迫使中职电子专业教学必须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为新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以生为本,用中职教育新型的学生观,构建彰显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近年来,中职生源素质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的学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然而,能力是多元的,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不是只需一种规格的人,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为智力特长各异的人创造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中职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合格教育”不是“选拨教育”,要摆脱“一把尺”的人才评价的桎梏。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要正确认识中职生的差异性,必须具有“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个个成才”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自身内涵性变革,改革传统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考核评价制度,着力于中职生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使中职教育充满活力、彰显灵性、人尽其才、各取其需。

  (二)区域电子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番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将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番禺区产业集聚势头明显增强,已经引进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龙头企业和技术创新中心,带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迅速形成。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番禺急需培养大量的受过良好教育和严格训练的实用的电子类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已是当今番禺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我校电子专业毕业生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

  我们对往届毕业生、企业用工情况及课程设置进行专项调查。调查的重点为: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课程应如何改革才更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企业对人才专业类型、工作能力的需求情况;企业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等。以此来分析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专业及课程设置定位与发展等问题。例,我校电子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分布情况见表1,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技能见表2,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调研分别见表3。

11.jpg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我校过去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主要有: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安排和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以能力为模块、项目为载体,构建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

  (一)确定职业能力结构,明确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电子专业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电子产品与设备装配、调试及维修的技能型人才。在重审电子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反思专业的课程设置,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来加以明确。其次,对专业培训目标进行细化,制定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我们分析了企业对电子专业毕业生在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电子专业学生应具有如图1所示的职业能力结构,其专业能力又可具体分为三级专业能力模块,见图2。

2jpg.jpg

  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分为几个层次,既包含学生长远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职业流动的岗位职业能力。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体系中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建立具有电子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从课程之间、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互动作用分析,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专业必修课进行课程综合化,对选修课进行课程模块化和小型化。

  3.适应学分制的要求。中职学生的差异在增加,同时社会分工更精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另外,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沟通衔接已形成,有更多的毕业生可进一步深造,因此中职生毕业后的去向更加广阔。实行学分制,可较好地适应形势的变化。

  我们认为,课程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中职教育应以人为本,接受基本的职业教育,将课程设置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上来,将教学内容转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

  第二、课程设置要做到重点突出,要做到让学生熟练掌握数种技能,一专多能。

  第三、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专业课程,进行课程项目化。

  第四、重新审视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加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通过分层、分流等方式兼顾就业和升学。

  (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改革

  加强现有特色的发展,在完成所有的文化基础课和大类专业课基础上,采用项目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相关职业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采用移动课堂的形式,在校内或校外进行职业训导。所谓职业训导,就是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按企业实际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对学生进行就业前培训。职业素质训导有两个层次:一是职业道德规范训导;二是职业操作技能训导。

  (三)以能力为模块,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和序化,建立面向工作岗位、任务和项目的课程体系

  要坚持以生为本,分析中职电子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结构,结合专业特点,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努力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课程不仅包含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而且还应考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应以人为本,利于学习,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率。

  电子专业的课程综合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专业理论课的综合。打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对各门课程的内容与知识点重新编排组合,以够用为度,形成新的课程。二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综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实行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地实践,又在实践中高效地掌握理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统一。

  通过分析归纳提炼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我们审核制定了职业能力及课程设置项目(表4),以培养能力为模块,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表4 电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项目及专业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

 
岗位技能要求及职业能力
相应课程设置
维修电工
懂得维修电工基本知识,熟练使用电工工具,懂得安全用电操作规程,能对工厂电器、电力线路、电气基本控制电路进行分析和维护,了解机床控制线路工作原理并能排除常见故障。
《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维修电工初、中级考证等。(注:可将《电工基础》、《电工考证》整合为《电工技术》)
家用电器维修工
能叙述家用电器(电视机、音响设备、视频设备等)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能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并能判断排除故障。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电视机与视频设备》、《家用电器》、《传感器技术应用》、《现代音响与调音技术》等。(可将《高频电子线路》内容进行整合)
制冷设备维修工
熟悉电冰箱、空调器等制冷设备的结构特点,会操作使用掌握焊接设备,对制冷设备的进行维修。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家用电器》等,制冷维修工中级考证。
电子产品维修工
懂得常用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能熟悉操作使用电子仪表仪器,能对电子产品的故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维修。
《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视机与视频设备》、《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等。
电子产品装配、调试和检验
懂得电子元器件的筛选与使用,能熟练操作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懂得电子部件、结构件的制作工艺要求,能进行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检验。
《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视机与视频设备》、《家用电器》、《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等。
电子产品生产管理
熟悉电子产品的生产流程、工艺品质要求,具有一定的生产组织和协调管理能力。
《电子技术》、《电视机与视频设备》、《家用电器》、《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等。
电子产品的设计及制作
了解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工艺和基本过程,懂得实用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方法和技能,具备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产品结构工艺》、《传感器技术应用》、《单片机及其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等。
电子元器件、产品销售
熟悉电工材料、电子元器件的使用要求,能对元器件的性能进行检测判断,了解电器产品的性能要求和特点,具有良好的营销管理能力。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家用电器》、《电视机与视频设备》、《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现代音响与调音技术》、《市场营销》等。
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能进行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检测和维护;懂得汽车电器、机床电气控制应用基本知识,具备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及维护能力。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子产品结构工艺》、《单片机及其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传感器技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现代音响与调音技术》、《汽车电器》、《机床电气控制》等。

 

  从分析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课程之间的关系入手,可知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及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嵌套、融合、渗透的关系,但也有所侧重,有些不能截然划分。我们打破课程界限,分析各课程、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确定各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模块和职业训导模块。例如,我校08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见图3所示。

  其中,职业基础模块,包括公共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公共课重点培养现代社会对学生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课为专业必备的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职业技能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其设置体现本专业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学生应熟练掌握数种技能,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拓展模块,通过不同的组合可完成不同岗位的工作。其课程的设置既考虑学生的发展,也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可根据需要选修。

  职业训导模块,即岗位综合实践。在此我们设置了两大项目(维修电工综合实训和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对学生进行两个层次方面的训导,一是职业道德规范训导;二是职业操作技能综合应用知识方面的职业训导。

  四个模块循序渐进,相辅相成,融合渗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懂得从事该职业的道德规范;保证每一位将要就业的毕业生熟练掌握数种技能,每一位将要升学的毕业生牢固掌握文化基础知识;规范技能教学效果的评价,将熟练、规范的岗位能力作为考核的依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建立了常效机制,按照课程评价的结果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注意结合实际,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滚动式修改,能紧跟区域发济发展态势,适度超前。

  (四)实施项目教学,积极探讨有效教学模式。

  整合优化新课程体系,专业课实施项目教学。项目课程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组建了一系列学习项目,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融入到课程中,每一项目体现该专业的主要技能要求,完成一个项目,掌握一些技能,能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规范对项目课程教学的考核;每个项目集中一段时间完成,固定教师,固定实训场所。在项目的制定上,根据本专业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设计项目。项目课程开发方案包括:名称、目标、适用对象、所需时间、师资团队、实施步骤、组织方式、配套条件、经费预计、考核方式等。组织教师对项目课程开发方案进行细化,编出相应的项目课程教材。例如,《电视机与视频设备》课程的项目模块教学案例如下:

  根据职业分析,将《电视机与视频设备》课程的专项能力整理为18个左右的单元训练计划(模块)。上述计划送交有关用人企业及上级技术考核委员会征求意见,在能满足用人单位和技术等级考核的要求前提下,正式形成训练计划。

  以电视机故障排除为例,我们先让学生熟悉电视机的结构,再进行故障排除的分析与指导,然后进行故障排除练习,最后根据维修过程写出实习报告。

  在保证训练覆盖面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利用率和实习设备的利用率。教学要统筹安排,给每个机子编上号,设不同故障点,采用排故障练习与写实习报告互相轮换的方法,即在规定的时间里每查找一个机子的故障点,写出实习报告,经实习老师检查验收考核后,再安排下一台故障机的验修。另外为保证故障机的利用率,检修过程中凡是思路不清的不允许上机实习。实践证明,采用项目教学法,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项目课程按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进行实践能力导向的一体化实训,学生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以“做”促“学”,以“体验”促进“思维”,每个目标的实现都会给学生带来喜悦和成就感,每个行为的目的都会带来学习的动力,这可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三、建立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配套的保证体系

  (一)完善教学场室、教学设备、实训设备的配套建设

  为确保新的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学校加强了电子专业实训中心的配套,建设了电工、电子技术、电子制作、电视机组装、电视机智能考核、PLC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制冷设备维修实训等集演示、讲授、操作等多功能的一体化实训室,以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进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系列教材编写

  根据电子工业的客观要求,考虑当地经济、技术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建设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辅教材,以帮助学生通过综合、具体的职业实践训练,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此,结合本校实际,我们组织开发了一系列校本教材和教学课件,特别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教材。如制冷实训、PLC实训、汽车电器维修实训、单片机及其应用、电视机与视频设备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为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校先后派出机电组骨干教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德国ASG公益教育机构进行交流和培训,加强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更新。有计划引进有生产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建立制度引导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四)重视过程评价,强化实践考核,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结合电子专业技术特点,构建中专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实践性智力”的评价,实施分层、分类、分项目考核,建立了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我们还特别重视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各级技能竞赛,将顶岗实习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逐步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随着形势的发展,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仍要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实训场室和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开办“电子工厂”或车间式实训室,形成系列化的实训项目。同时,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进行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探研专业建设,以电子专业为龙头,围绕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合理建立机电类专业群,利用专业集群优势,开办系列专业,实现良性互动、互促、共赢,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11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