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数控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陈佩娜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深化,通过向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模式的学习与研究,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通过参与“广州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探索出符合本校实际应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在2006年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在宏观上体现为校企合作,在中观和微观上体现在课程和教学层面,即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

  通过前期的企业调查,数控人才在企业中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数控机床操作员,要求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并能手工编程,能对数控机床做简单的维护,并对自动编程有一定的了解。这一层次人才需求量最大,一般要求中技或中专层次毕业生。第二层次是数控工艺员,主要在企业中承担数控编程和制定加工工艺,或是数控维修员;一般要求大专或本科毕业,或者是有几年的生产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第三层次是数控通才,一般是有多年的生产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在企业中一般是负责技术指导的领导。

  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培养大量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数控机床操作员,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数控人才,学生在毕业工作几年后,能有专业发展,如能胜任第二层次的工作。

  基于以上的理论支撑和培养目标的定位,我校构建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如图1所示。

1.jpg

  二、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建设探索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节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不再仅仅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所以必须开发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岗位实现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材、学材。目前我校已开发出部分核心课程学生用的学材——工作页,其中《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工作页》和《机械识图与测绘工作页》准备公开出版。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都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知识的形成设计引导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时,都经历了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反馈这一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在实践行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取专业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每一门课程中的学习任务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在知识层面上是从封闭、半开放到开放。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行动导向的学习方法,教师主要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质量保证。

  三、 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教育部袁仁贵部长指出,以就业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目前我校进行了两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1.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将企业引进学校,打造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我校与精密数控加工厂签订了合作协议,校方主要负责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安排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厂方负责提供订单、原材料采购、管理和技术指导;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学生实习计划。每一批产品的生产,都按照先做一个样品,再核算成本,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再制定计划,最后按计划实施和质量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例如,有一订单的内容是生产1000件产品,工厂提供了图纸和原材料,要求在3天内完成产品的加工。这时,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别制定工艺方案,安排2名学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样品加工,同时记录完成各个工序所需的时间和使用刀具的情况,将数据提供给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核算成本,再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所需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人员的合理安排等,以提高效率。在实施阶段,每位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实施,先完成首件加工,通过教师和技术人员检测合格后才进行批量生产,以保证产品的合格率,杜绝浪费。

  由于合作企业以加工模具为主,产品批量较小,加工产品的多样性,使学生不断接受挑战,在完成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学习不同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完整的不同的生产过程,获取不同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实际生产的产品一般需要用到不同的设备,学生通过轮岗,对各工种进行学习,并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钻研某一工种的技术,通过教师和技术人员创设的一些专业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学习理论的目的。学生在完成每一批产品的加工过程中,都是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实现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由于实习生产真正的产品,有真正的使用价值,使学生经历了在一体化课程中没有经历的成本意识、合同意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2.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

  学生虽然在学校参加了生产实习,但学校的环境不能与企业等同,始终缺乏一个生产企业的真正的工作氛围,缺乏真正的企业文化熏陶。因此,学校与企业制定顶岗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在第三年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由于学生有了之前的生产经验,很受企业的欢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人才、技术、设备及经营环境等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一般企业负责安排和管理,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规范来要求实习学生,学校也派出实习指导教师到厂参与管理和指导。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顶岗实习计划,要求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学习相应的知识并及时总结。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必须有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

  2.需要有一体化教学环境和校内生产基地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需要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的要求,创设尽

  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如需要建设钳工制作、普通车

  工、普通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一体化课室。由于机械设备占地大,配置设备需要满足至少1个班的教学需要,设备比较昂贵。一体化课室中除了配置实训区,还需要配置理论区,占地面积比较大。

  校内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根据合作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特点进行配置,一般比较综合,每种机床设备都需要,场地还需尽量按工厂环境进行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

  3.需要“双师型”师资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需要专业素质高的教师,教师除了具备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操作技能,也就是“双师型”教师。目前中职学校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但能真正达到要求的并不多。为了培养具有实际生产经验的教师,我校充分利用校内生产基地对教师进行培训,由企业技术人员直接指导,参与产品生产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梁丽梅.数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交通职业教育,2010.(6)

  [3] 肖放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4] 许士群,项东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

  [5] 冯穗心,岑慧仪.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广州教学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