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程管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加强课程管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陈瑞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是由国家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学校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我校一直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与实施的探索,在充分分析了本地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发展需要,确定了校本化课程目标,初步规划了校本化课程内容,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科组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构建课程组织管理机构,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管理就是服务,是为教师提供最到位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质问题,如人力、物力的支持,信息、理论的补给,环境的创设,困惑的分担等。在课程管理方面,我们构建了课程组织管理网络,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在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教导处、德育处协同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少先队大队部、班主任队伍共同参与,层层落实,协同合作,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QQ截图20150824154657.jpg

  (一)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导航

  为了做好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我们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总负责人,带头参与课程的开发与指导课程的实施,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规划;统一部署、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统筹安排和利用学校的人、财、物条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领导小组还负责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对课程的实施进行监控、督促;做好课程评价工作,为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出改进方案。

  (二)成立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年级备课组,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科组的建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重要保障,我们挑选了年富力强,有责任心,对课程有较为深刻认识的学校骨干教师为组长,科组成员由各年级的骨干教师组成。科组负责落实课程计划,根据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计划。围绕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交流活动;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归纳,对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使下阶段的工作有更明确的方向指引。各年级还设有备课组,协助科组做好课程实施中的相关工作,如制定年级活动计划;在学校课程内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年级学生的需求规划年级活动内容,对活动实施的每个环节给予具体、明确、全面的指导。

  (三)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主要承担对学生学习的教育、组织、管理和指导的职责,科任教师协同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地计划、决策并解决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及时做好每次活动的记录,写活动日记,随时检查,并及时给予指导。

  (四)聘请校外辅导员,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活动。走出社会,融入自然,在现实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学习、调查、参观、访问,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劳动等,社会及其成员是学生活动的最有力支持者,他们直接参与活动,对学生的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是学生社会活动的保障。因此,我校构建了家庭、社区、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学生的外出活动得到社区及家长的大力支持。各年级根据活动需要,邀请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活动的实施过程。我们建立了三个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分别是广东省的农业龙头企业——广州市洲星食品有限公司(原大田马蹄粉厂)、位于我们江高公园的禺北民众抗日纪念基地和江高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定期组织学生到实验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活动还得到了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我们根据学生活动的需要,聘请了10位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辅导员,这10位辅导员来自各行各业,涉及农业、工业、教育、医疗、环保、文化等各个领域,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管理策略,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如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管理制度、课程评价制度、师资配备制度、课程备课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的教研培训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活动安全保障制度等,并通过配套措施加以落实。

  在课程管理制度中我们注重要求与规范,操作性、实用性强,如教师奖励制度,根据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态度、能力、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团体或个人的奖励;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组织教师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对管理制度不断地完善、修改、补充。

  三、加强学科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组是学校集教学、教研、管理于一身的基层组织,是连接学校教导处与科组教师的桥梁。学科组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动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一个科组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我们通过各类培训、校本教研与交流评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课程,作为课程实施的学校既要从思想上重视,又要从业务上予以引领,其重要的手段就是学习培训,这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我们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科组学习、学校学习,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学习方式让教师感悟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参与区市的培训观摩活动,吸他人所长。

  立足校本培训,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丰富培训的活动形式。建立了教师培训组织机构,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初期,围绕课程的理念、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特点、资源的开发、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等进行培训。随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纵深发展,针对教师在开发与实施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围绕如何有效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见课型等方面的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研讨、有记录、有反思。我们还利用校园网开展网上培训,实现培训资源共享。鼓励教师自主学习,通过书籍、互联网等信息途径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提高课程开发能力。科组成员每学期撰写一篇有质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论文或案例分析,探索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策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吸他人所长,补己之短。我们还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外出学习交流,把别人一些好的做法与本校的研究融合,不断调整、改进我们的实施策略。

  (二)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

  新课程倡导以校本为本的教研,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校本教研活动源于教师的需求,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方式,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我们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课型的目标定位与达成、基本的要素与内容、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如何对这节课进行评价等课程实施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我们校本教研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1)发现问题,确立研讨主题。(2)围绕问题,组织学习。(3)集体备课,共同讨论。(4)课堂实践,深入探讨。(5)课后研讨,反思教学,达成共识。(6)重新实践,提高认识。

  通过研讨交流、指导实践、反馈评价、总结反思等活动,教师们从最具体最实际的学习环境中积累经验,丰富体验,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不断增强。

  (三)举行交流评比展示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有不少的感受与体会、经验与教训,如果没有及时地记录保存,那将会是一大损失。为此,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相关的评比活动,如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师指导方案、教学设计的评比等,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分享经验的同时,也对活动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剖析、诊断,及时调整方向。每次交流展示活动结束后,我们都对成果资料进行整理、存档,编写相关的手册供师生参考,如论文集、案例集、教师随笔集等。

  课程的管理是方向的引领,成败的关键。由于有了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的引领与带动,有了课程管理制度作保障,有了一支兢兢业业、不断学习提升的教师队伍的探索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有效实施。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提高了,参与课程管理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