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材潜在资源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善用教材潜在资源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材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以人教版为例,除正文外还增设了插图、章图、引言和各种特色栏目。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与学中,师生往往只关注教材正文的骨干和核心知识,常常忽略对不同栏目、插图、章图、引言、目录等潜在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些内容的设置到底有何用意?教师该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所有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地程?近年笔者在教学中关注教材潜在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上每个栏目的教育功能,认真分析每张图片的教育价值,切实落实三维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挖掘各栏目的教学功能,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各种栏目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教版为例有“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十来种,每个栏目到底承载了哪些教育价值和功能?不同栏目的功能有何区别?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每个栏目的轻重?这些都是备课中值得教师们深思的问题。

  教材中有些栏目看上去十分相似,但其教学功能却不一样。比如“学与问”和“思考与交流”都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但两者侧重点略有不同。“学与问”栏目的问题十分具体,答案也固定、唯一;其教育功能更侧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学生可独立完成。“思考与交流”栏目的问题和答案都有一定的开放性,深度和广度都较大,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鉴于问题本身的开放性特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相互交流,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归纳总结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其教育功能更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又如“实验”和“科学探究”都以实验为载体,但两者的功能却不同。“实验”栏目主要侧重于知识学习,实验只是提供一个事实,是知识学习的载体,通过实验,学生可获取更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习得相关化学知识;在能力角度主要是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精细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科学探究”栏目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它强调学生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又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等。

  如人教版必修1(2009版)13页《气体摩尔体积》中“科学探究”栏目设置如下:首先以水的电解为载体,通过实验观察“在不同时间试管内的气体体积的变化,生成O2和H2的体积比各约是多少?”,计算“假设电解了1.8g H2O,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的O2、H2的质量、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之比”。接着给出“O2、H2、Fe、Al、H2O、H2SO4的密度,计算1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根据“科学探究”栏目本身的功能定位,利用栏目提供的丰富素材,为了实现知识教学和过程、方法、能力培养的共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教师】给学生提供5分钟时间阅读整个栏目的内容,完成数据处理。

  【学生】完成数据处理并核对答案。

  【思考】1.本科学探究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2.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3.你能通过本研究归纳出哪些结论?

  【交流】学生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教师】逐条点评学生的看法,给出参考答案:

  1.研究目的:探究在一定外界条件下,1mol不同物质所占体积的规律。

  2.研究方法:(1)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法;(2)以数据计算为基础的计算推理研究法。

  3.研究结论:

  (1)由探究1可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V1/V2=n1/n2

  (2)由探究2的第一个表可知:同温同压下,1mol不同气体所占的体积基本相同。

  (3)由探究2的第二个表可知:同温同压下,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不同。

  (4)纵向对比探究2的两个表的数据单位可知:相同条件下,1mol气体所占的体积远远大于1mol的固态或液态物质所占的体积。

  【思考】为什么1mol不同物质所占体积会有这些规律呢?

  ……

  在教学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只要有合适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学生的发现力是十分惊人的。(我在备课时只总结了三条结论,学生却通过讨论有理有据地得出了四条结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表格素材横向和纵向处理的思路,更锻炼了信息获取能力、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同样,“实践活动”栏目的侧重点在实践,是希望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与化学学科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资料的查阅与收集、分组动手进行实践研究、作品的展示与交流等基本环节。此栏目的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希望学生感受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有利于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例如人教版必修2(2009版)第10页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自己制作元素周期表”。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该实践活动?如何操作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目的?本人是这样操作的:

  利用五一假期,布置学生分小组(2-4人/组)完成自制元素周期表的实践活动,明确两条评分标准:(1)规律性体现得是否充分,(2)规律的体现形式是否有创意。学生完成后,每班安排了一节课用于作品的展示与交流,每组阐述自己的创意点,与其他同学分享,大家相互启发。最后我们在学生打分和教师评分的基础上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在期末考试加5、4、3分。优秀作品还在学校宣传栏展出。由于有一定的加分鼓励,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们收到了台灯型、笔筒型、游戏版等丰富多彩的创意元素周期表;甚至还有修改四稿长达30页的创新论文,成功地预言了第八、九周期的元素排布……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出众的才华、非凡的创造力和不懈的研究精神让教师非常惊喜,这是任何纸笔考试都看不到的才华。这也再次引起我们对现有评价制度的反思,多元评价,特别是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方向。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些研究性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去探究,不仅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教材插图为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教材除了正文有大量实验图片外,在边角处还增添了各种各样的插图,这些插图常常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重视并用好这些插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辅助教学的好办法。如人教版必修1(2009版)第15页教材右上角展示了一张血常规检验报告的图片,在图片中列出了不同的检测指标的数据、单位和参考值,其中单位有U/L、Umol/L、g/L、mmol/L等。这张在教材角落不太起眼的图片,可能很多老师在备课时会忽略它的存在,笔者却认为这张图片很有价值。于是我利用这张图片引入本节主题----物质的量浓度:

  【教师引入】初中我们学过一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溶液浓度还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吗?请阅读教材:图1-16,注意各项指标的单位特征,你有何启发?

  【学生】溶液浓度还可以用单位体积溶液内所含溶质的多少来表示,其中溶质的多少可以用质量来衡量或物质的量来衡量,对应的浓度单位分别是:g/L或mmol/L等。

  【教师】其中0.52mmol/L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主题: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生活中常见的一张验血报告,我们平时关注的重点是具体数据的大小,并没有留意其单位特点,也没有留意到底是哪种浓度,以这样的素材引入,有利于学生感受化学的定量研究也源自生活,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是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绝好机会。

  三、以章图和引言为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全章学习内容与方法

  新教材每一章正文之前都配有一张跨页彩图(本文称之为“章图”),章图构思巧妙、内涵丰富,还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对全章内容起到引领和概括作用(本文称之为“引言”)。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因势利导,充分发掘出这些章图和引言的内涵意义,创设生动活泼的引入氛围或用于全章的归纳总结,都是极好的素材。

  如人教版必修2(2009版)第30-31页《化学反应与能量》引言的第一句为:能源、材料和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我抓住这句话创设情境引入本章:

  【教师】请大家阅读第二章引言,了解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学生答】能源、材料、信息。

  【教师】这三大支柱中哪些与化学有关?

  【学生答】能源、材料。

  【教师】大家看,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中与化学相关的占三分之二,这对你有何启发?

  【学生答】……

  【教师点评】这说明我们学好化学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否则我们就会阻挡人类社会的进步。(学生笑,兴奋度提高)。有关材料的问题,我们在《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已经学习了一部分,高二还会学习有机材料。本章我们重点研究能源问题。

  简短的引入,让学生在事实面前不得不心服口服地承认: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学好化学对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从而产生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强化。

  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是新教材的亮点,也是新教材的重点。教材更是在很多章节的章图和引言部分就直接指出了本章的科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主线,明确学习目标,减少盲目性。这些资源的利用更是值得师生重视。

  如人教版必修1(2009版)第22-23页《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章图和引言指出:“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该段引言既可在新课引入时利用,也合适在章复习时再利用,再次巩固有利于真正把科学方法的培养落到实处。

  【教师】请大家再读本章的标题,回顾所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

  【教师】我们是如何研究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的呢?(即研究方法)

  【学生】分类研究。

  【教师】化学物质可以分类研究,单质可以再分类,混合物也可以再分类,请自己绘制物质分类的树状图。

  【学生做,教师引导点评】

  【教师】化学反应也可以分类研究,如何分类呢?

  【学生】回顾并填写40页的“归纳与整理”。

  【教师】请翻到22-23页,画出章图中两个反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形成铜树)的交叉分类图。

  【学生做,教师引导点评】

  【教师】不仅物质可以分类、反应可以分类,元素也可以分类,请看章图中“门捷列夫编制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手稿”,门捷列夫为何要将元素编制成表?

  【学生】略。

  【教师】请翻到教材最后的附表:今天被完善的元素周期表就是一张元素分类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一百多种元素被分为几大类?再翻到教材目录,看第三章、第四章的标题:《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你有何启发?

  【教师】分类法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学习方法之一,希望大家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

  本案例综合运用了章图、引言、目录、附表、归纳与整理等多种教材资源,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教材编写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感受分类法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强化学生的分类意识。

  四、以教材目录为资源,构建更完整的知识网络

  目录是一本书的骨架,目录的编制体现了严密的学科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反思目录中各级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编排顺序,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更完整的学科知识网络。

  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备课时,有教师发现人教版和山东版教材目录中章标题和节标题是一致的,章标题都是《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节标题分别讲述溶液中的四种离子平衡。而苏教版的目录很特别,它的章标题是《溶液中的离子反应》,而节标题同样是溶液中的四种离子平衡,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本章的研究对象是溶液,教材从初三(溶液与溶解度、复分解反应)、高一(离子反应)、到高二(离子平衡)分三个阶段在不断深化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从初三到高二,学生对溶液体系的认识到底有何新的提升?离子反应与离子平衡的关系到底如何?苏教版的章标题为何这样设置?离子反应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专门设计了一堂本章的复习课,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对所学溶液知识的反思和系统整理,深入思考其内在联系,实现对离子反应本质认识的飞跃—溶液中离子平衡移动的结果,完成知识学习的螺旋式上升。同时通过这样的案例,能够引领学生对化学学科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对化学学科真理的不懈追求,也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为不同能力倾向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8,(10):3-9

  [2]陈颖.从教材到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6,(1-2):22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本文学科编辑:李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