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目标的“教”与“学”

   首先请看看下面一个叫《“美丽”的风铃》的教学案例和笔者课后对教学效果诊断:
     三年级的学生正在上音乐课《风铃》,课堂上,学生们带来了各种美丽的风铃,有贝壳的、陶制的,大的、小的……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观察,讨论外形、材料,比一比谁的更漂亮,声音更好听,风铃声此起彼伏……约15分钟后,教师宣布学习歌曲《风铃》。但读歌词、听范唱,用风铃表演等花去了不少时间,而学生真正开口唱不过三遍;接下来,教师又布置学生分小组用风铃给歌曲伴奏并展示……
     课后,笔者找了五个学生请他们演唱刚刚学习的歌曲《风铃》。学生或大方或羞涩,或含糊或清晰,但可惜无一例外出现了音准有偏差,节奏不稳定,音色不统一,白嗓喊唱等问题,尤其难点乐句
更没有一个学生能清晰准确地唱出来。

          以上案例不禁让笔者想起美国心理学家马杰(R.F.Mager)的话,他说,如果你不清楚要去的目的地,那么,很可能你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且,还不知道走错了地方……除非,你知道你的目的地,否则你就无法选择通向目的地的最有效的途径。回到以上案例,风铃无疑是课堂的主角,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风铃的种类、构造和音色特点,还懂得了不同的摇晃法能带来不同的声音效果。但是,这就是音乐课《风铃》希望达到的目标吗?显然,“美丽的风铃”把学生们带向了非音乐教学的另一个目的地“风铃美丽“上了。试想,学生经过六年、九年的音乐课程学习,却唱不好歌,记不住曲,奏不了乐,识不了谱,能说我们的音乐教学是成功的吗?
     那么,音乐教师应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正确带领学生走向目的地呢?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回归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要找准目标,首先应熟悉教材,只有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恰当把握作品的音乐特点,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案例中歌曲《风铃》借助了风铃这种造型别致可爱的工艺品,通过优美的旋律将风铃能发出各种音色“叮零”声这种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并用
三种节奏表现风铃在不同的风力吹动下发出不同的“叮零”声,将音乐和生活、自然融为一体。因此,音乐课《风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演唱歌曲《风铃》中感受风铃的音色和节奏,体验生活中的美。目标的达成主要是围绕巩固三种节奏和学唱歌曲《风铃》展开;而“全面地认识风铃”并不是教学的目标。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熟悉教材,光靠“文字化”的参考资料是不足以帮助教师真正理解作品,触摸音乐灵魂的,教师必须要反复地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感悟、把握音乐的特点。
     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小学三年级(下册)第2课中,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改编自伟大音乐家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是一首通俗易懂、优美动听的3/4拍歌曲,曲调活泼欢快,表现了孩子们跳起小步舞的愉快心情。
      经过反复揣摩,笔者认为课题《我们大家跳起来》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学唱的歌曲是《我们大家跳起来》,二是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边唱边跳欧洲宫廷小步舞。
     据此,笔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用明亮自然的声音、愉悦的情绪演唱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掌握“小步舞”基本舞步;体验“小步舞”及相关音乐优雅、端庄、优美的风格特点,感受欧洲古典音乐文化氛围。
     在教学中,“营造欧洲古典音乐文化氛围”是一条明线,而关键点都落在“音乐”上:在三拍子的伴奏下学习宫廷礼仪和小步舞的基本舞步;在重视音准、节奏和歌唱方法的过程中学唱《我们大家跳起来》;小步舞与歌唱有机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端庄的肢体,让学生深刻体验了欧洲古典音乐优雅的风格特点。
     关注音乐,立足于教材的要求,把课备深备细备精,是准确定位音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突出音乐本位,瞄准目标“教”与“学”
    
     教学目标确定了,但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具体实施。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研究“如何学”是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主要从体验、合作、探究这三方面谈谈音乐课的“学法”。
     1.强调体验
     体验有“亲身经历”的注释,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手段。古语有云:“先行而后知”,“精讲多练”是体验的重要原则。关于“体验”有以下两点建议:
     (1)在音乐实践中体验
     以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占较大比例的歌唱教学为例。
     歌唱时有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能对指挥动作及前奏、间奏做出反应是具备良好歌唱习惯的表现。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反复提醒学生各种注意事项,还不如让学生直接练习效果更佳。没有了繁琐的语言,音乐才能成为焦点,在动作简明清晰的指挥引领下,前奏、伴奏、间奏、尾奏都将一一浮现,配合必然趋向默契。
     歌唱时对音准、节奏、音乐情绪的把握,都依赖音乐实践中的体验。聆听范唱,倾听同伴演唱,对比自己的歌唱,在有目的的“听”和“唱”的过程中,体验逐渐加深,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也得到了一次次的完善和提升。
     (2)爱护学生的独特见解
     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的情感体验也是独特、丰富而多样的。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富有个性、潜藏着无穷创造力的个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爱护学生的独特见解,将有利于学生的在音乐方面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2.重视探究
     探究在新课程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思乡曲》是由绥远民歌《城墙上的跑马》发展而成,旋律弥漫着浓浓的思念和忧伤的情绪。如何帮助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呢?笔者的做法是和学生一起展开探究:我们反复哼唱《城墙上的跑马》并划着旋律线,很快发现:短短的四个乐句,从第一句起音的高音RE开始,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型线条递次下降,而且1、2、3乐句开始都使用了附点节奏。学生说,越来越低沉的音色,有种压抑不住的暗淡和忧伤,而拖沓的节奏让人无奈惆怅……
     无需任何解释,在探索中,在音乐里,学生找到了答案。
     3.关注合作
     俗话说:“单面锣打不响。”合作学习在实践性突出的音乐教学中有着特别的意义,演唱、演奏、律动、游戏、创作、讨论、资料收集整理等等都需要协同合作。合作学习可以包括:①集体合作学习——全班共同进行的演唱(奏)、唱奏配合、边歌边舞、音乐游戏等,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开展的表演、创作、音乐探究、资料收集等活动。
     开展合作学习中,应注意让各种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现,进行小组合作时要分工明细、共同承担,避免流于形式,不要为合作而合作。
     不管使用哪一种“学法”,都应紧扣教学目标,牢记音乐本位,关注音乐审美,才不会重复“美丽的风铃”的错误。
    
    
     (作者单位: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           
        选自《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484期 

(责任编辑:w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