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内容提要]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初中生乐于学习历史和学好历史的关键,也是初中历史的三个课程目标之一。它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从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和终生发展能力的角度,最能体现出初中历史的教学价值,也是历史学科能够发挥人文教育功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培养  策略

   

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初中历史的三个课程目标之一。笔者认为,要实现好这样一个课程目标,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凸显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努力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主观感受或者情感体验。通常情况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一是内涵的丰富性。以往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较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态度体验,扩展到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态度体验、个人与自身认识产生的态度体验,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的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内涵。

二是指向的明确性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内容上明确指向: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审美情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们能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意识和自信心,具有为促进世界和平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具有对未来世界的参与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三是地位的独特性。过去历史教学虽然也把思想情感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一项任务提出,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思想情感教育成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时的附属物。历史新课标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高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之外,更加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本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成为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不是附属物,反而具有独特地位。

二、初中历史教学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初中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开放,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与此同时,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涌入,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二者间的博弈,已经成为当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出现困惑的重要诱因。在多元价值观的包围下,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更需要适时进行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会更加增强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多做贡献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例如,当笔者讲到关于抗战八年的历史时,由于旧教材受前苏联的影响,八年抗日战争突出体现了阶级斗争这一主线,注重突出的是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中的主导地位,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全面、客观和恰当的表现和评价。如今这一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历史教材内容对“正确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的表述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也不断出现在电影、电视和报刊杂志上,这就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很好证明。所以,在初中历史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中,历史课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更好地凸显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内在性、关联性和相对独立性,让历史在学生面前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二)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新课标指出:初中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个体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是每一位历史课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内容,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相对以往的思想教育目标来说,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它不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还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正常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和正常心。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人,培养出一批有着宽容博爱的心灵、济世救民的情怀的人。

    (三)是履行任课教师职责的需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不仅指学生学习和做事的方法,更包含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深远含义。正确认识、恰当引导初中生心中的,是初中历史课教师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当代社会正步入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任课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上。加上初中这一时期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教师的信息处理如果不与时俱进,一旦假话、空话、套话伤害了他们的感情,那将使任课教师失去一个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时期。

例如,笔者在讲解九下“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㈠”一课关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有关内容时,由于对宗教的肯定作用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很少直接体现出来,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对宗教多持否定态度,学生对宗教以及宗教文化的感觉比较陌生。所以笔者在讲授上述三大宗教的教义和宗教对人的影响时,发现有的学生持怀疑态度,甚至怪话连篇。这时,任课教师就有责任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宗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与任何一个民族、与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宗教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教师耐心细致地讲解,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就会真正体现出来。

(四)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面对历史,我们可以哭,也可以笑;可以深思,也可以戏说;可以歌唱,也可以怒骂。历史给了我们“宣泄情感、升华体验、深化认识的处所”。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变成一种心灵体验的过程, 掌握爱憎分明、善恶有别的情感判断尺度, 学会欣赏美、爱护美, 懂得关心别人、关心社会、关心未来。笔者常对学生说,一个民族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在蕴涵着历史文化气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欣赏品味和文化素质难道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提高吗?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慢慢得到了培养吗?也许在课堂上作为任课教师,教给学生的很多历史知识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很难用得上,甚至待考试完后就基本忘记了,但通过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逐步提高的综合素质,必定会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策略

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课程目标。然而对于许多任课教师来说,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也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建构价值观的过程,这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过程,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笔者的基本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注意做到“知己知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备课时教师必须在备知识、备学生、备方法上下功夫。

《孙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没有经过充分准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课,肯定是低效的。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师在备课时,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所谓备知识就是知己。任课教师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课时,不能仅限于将初中历史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课本的有关知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所谓备学生,就是知彼备课前,笔者认为必须认真摸清学生对即将展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一些真实想法,然后按照新课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反复修改和熟悉教学方案。所谓备方法,就是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的设计,应与学生的个体情况结合起来。孔子说:因材而施教。所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其教学方式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它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的。

2.备课时教师必须尊重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本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如何能急于求成?教师备课时可以就一节课、一单元预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但这一目标的设定,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意识到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有时预设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未必能达到,这时作为任课教师也不用急着要学生马上达到,要允许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学生在这节课感受不到的可待下节课,这个单元学习体会不了的可待下单元。一个学生可能一时没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样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授课中,精心创设课堂情,把握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由景生——创设恰当合理的课堂情景,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前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产生,源于某种信息对大脑的冲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情景教学,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时,就会产生丰富强烈的情感。一段音乐、一幅图片、一个短片、几句诗词、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几句精彩的语言等等,都是创设情景的好材料,适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有时比起严肃的理论说教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更容易打动人心、点燃情感的火花。
  1.
创意开场白,先声夺人,让学生能很快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作品,能否吸引观众或读者,作品的开头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成功的导入,直接影响到整堂历史课效率的高低。初中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历史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让课堂更加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如利用音乐、电影剪辑、谜语、有创意的历史图片等导入课堂教学的内容。笔者比较喜欢的是用音乐导入法。笔者曾尝试采用过多种形式的音乐制造出先声夺人的声势,都取得了好的效果。如在上“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古典音乐《高山流水》和流行音乐《老子说》导入;上唐宋文化一课时,采用的是现代歌曲导入,如采用徐小凤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以及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的效果都非常好;上三国历史时,笔者采用了流行歌手林俊杰的歌曲《曹操》和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当然无论哪种形式的导入,教师都必须注重锤炼教学语言,着眼于修辞,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利用古诗词与历史的密切结合,引导学生畅游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海洋。

例如:笔者在上七下“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充分利用古诗词与历史事实的有机结合,很好地凸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请见下表。

教学内容

(环节)

教学情境(古诗词)

教学方式

教学意图及达成的情感目标

 

唐朝杜甫《春望》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学生朗读

引发学生多重情感培养:既包含着对盛唐气象的一去不返的哀叹,又伤感于随后而来的数百年民族政权的并立带来了山河破碎的悲痛,更寄托了无数英雄精忠报国的斗志和一统华夏的梦想。

南宋岳飞的词《满江红》歌曲

视频播放

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北宋苏颂的诗《契丹帐》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师生一起朗诵

引发学生思考契丹与中原冲突的缘由,使学生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

二.辽、宋、夏的和战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师讲述

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人生观、价值观。

 

岳飞《满江红》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教师朗诵

 

 

引导学生探究:“英雄何怒?靖康何耻?臣子何恨?”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

岳飞词《满江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学生讲解北宋灭亡过程

让学生深切体会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通过安排学生发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岳飞词《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教师讲述郾城大捷过程

培养学生珍惜青春,勤奋学习,勇于奋斗去实现人生理想的感情。

岳飞墓前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学生讲述岳飞与秦桧的故事。

通过忠臣与奸臣的对比,培养学生是非分明的价值观。

 

播放屠洪纲歌曲:《精忠报国》

播放MTV

学生探究: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通过古今诗词结合,升华学生爱国情感。同时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道理,激励学生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受,是心灵的自然流露,而不能光靠教师的强行灌输、牵强附会。笔者的做法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渗透和感染,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内化,自然而然地逐步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尤其是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更应该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融入历史环境中,悉心体会当事人的一言一行,这样他们才会有发自内心的认识。同时,要尊重学生情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让不同的观点在交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多探究,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寻访历史遗迹、作调查访问等,这样,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就会更具体、更真实,情感就会更丰富。

4.营造加强师生心灵交流的良好氛围。

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课堂是保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心灵交流的必要环境。为此,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感受,允许出现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不同的思想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一个学生可能只看到某个方面,但是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他们的观点整合起来,很有可能就是对这一事件的全面准确的认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是师生心灵交流、情感共鸣的过程。如果教师自己在研究与讲授历史时不曾心潮澎湃,如何让学生激动不已?如果自己不曾聪明睿智,如何让学生醍醐灌顶?如果自己不曾感慨愤怒,如何使学生群情激愤?如果自己不曾有爱国心、责任感,如何使学生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注重课堂评估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其课堂评估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练习,包括书面练习、口头练习、检查评估和思维训练等,通过练习达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出示一些经过科学设计的适度适量的书面或口头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要及时引导调控。教师在让学生练习时不能只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要让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这样通过练习中的师生互动,所学知识就会得到巩固,进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不断得到提高。

(三)授课后,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注意抓住历史活动课的有利时机,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1.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原因就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使命。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也复杂多样,固有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原来长期的教学思维状态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要求。因此,作为任课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狠下功夫学习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堂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更多地认真学习掌握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格魅力,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更好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2.抓住历史活动课的有利时机。

从新课标上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历史课本有九本教材,一共安排了22个活动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教学进度自行安排活动课。活动课作为新授课的辅佐,同样也能很好地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例如,七下活动课“文成公主入藏”的教材活动课安排,八上走向共和的自主活动课安排,均能凸显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特征。

七下活动课“文成公主入藏”教材活动课为历史剧表演,八上走向共和的自主活动课安排为历史人物评价活动。评析中国近代史上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各阶层的代表人物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五位伟人。两种活动课虽然形式不同,但是操作过程有相似之处,结果也相同:都是为了体现对学生们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特征。

任课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们的创造性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使初中历史活动课洋溢着创造气息,体现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并把学生们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长大后真正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尽快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一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具有特殊性,它兼情感、意识和行动于一体,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语言的表达。虽然它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却不能通过对知识的测评来检验。但传统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因素,加上考试内容本身又极度缺少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且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比如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有些内容)又被列入选修课,这无疑影响了历史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因此,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适当弱化考试指挥棒,不断增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考察,尤其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考察,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并切实抓好实施。

 

参考文献

[1] 崔含鼎、梁仕云:《现代教学艺术论》,广西出版社,1992

[2]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胡兆才:《血战(国民党军正面战场抗战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06

[4] 李哲志:《阅读能力,培养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载《历史教学》2005年第11

[5] 七、八、九年级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 彭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江苏教育研究,  20063

[7] 优秀教师的10项基本功编写组:《优秀教师的10项基本功》,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版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 陈伟国:《历史课的精彩之处在于讲故事》,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月(总第323324期)

[10] 范从华:《基础年级教学中如何整合教材资源的思考》,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3月(总第313期)

[11] 张元:《观看广州市汇景中学的两堂演示课》,载《中学历史教  学参考》20129月(总第319期)

[12] 周飞:《美剧的教学启示》,载《历史教学》2013年第09

 

 

 

 

 

(责任编辑:gzstar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