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摄影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润物细无声:摄影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广州市协和中学  叶志强

 

  本文阐述了在高中美术摄影模块教学中,遵循《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摄影教学所带来的美的体验促进学生的良好道德修养。重点探讨如何结合实际通过摄影的欣赏、教材、实践等途径,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关键词摄影  德育  激发  提高  实践

 

当今素质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德育与美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美育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改下的美术课程被赋予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极其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道德人格的养成。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所有美术教师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摄影教学是高中美术的重点课程之一。摄影由于与时代相连、与生活相通,在发现、发掘、发扬崇高的思想品德思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数码产品的不断普及,学生拍摄的机会增多,自然形成了一定的摄影兴趣,他们随时随地会把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利用微博、微信、QQ等进行网络分享与交流。抓住学生“手机控”这一兴趣点,引导学生把娱乐的习惯转化为学习,升华为艺术,将德育渗透于摄影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一、在摄影欣赏中创设情境德育,激发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摄影作品题材广泛、视觉冲击力强,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摄影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学摄影的兴趣和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从瞬息万变的生活中得到启发。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创设情景德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景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或优化一种教育环境和气氛,帮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道德情景下形成心理共鸣,产生美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感,得到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在摄影欣赏中,利用摄影作品的直观形象,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结合教师富有感情的激励性或感染性语言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能促使学生用“心”去学习,当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时,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如《留住身边的精彩瞬间》课中以欣赏新闻图片《托举哥——周冲》为导入。由于周冲救人的事迹已广为人知,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学生们踊跃的进行点评和交流,一幕感人的救人画面仿佛重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了解到精彩瞬间无处不在,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可以传达作者的情感信息,产生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触动心灵。在这过程中,“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良性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充分发挥了情境作为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便由此进入一种沸腾的状态。

二、在摄影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提高审美情趣

在摄影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积极挖掘摄影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时机,把握关键,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渗透在摄影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摄影教材中很多作品都蕴涵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通过评析作品,能帮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如教材中的《非洲象群》(2002年度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优秀作品)作品。五头大小不一的大象在浅水中有趣地排成一排,大象的倒影显得格外高大和威武。模糊不定的倒影柔化了大象的轮廓,仿佛映衬出大象内心的温和与善良。戏剧性的是一只白色水鸟若无其事地停留在大象群跟前,相安无事。摄影师用低视角拍摄,横幅构图显得非常有气势,大象与水鸟的形体、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这张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奇趣的野生动物世界,传达了作者追求和睦相处、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正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教师应准确把握摄影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注重艺术和思想的内在联系,根据摄影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摄影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构图、用光、用色等摄影要素,诱导学生进入摄影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启发学生在瞬息之间极敏锐地把握世界的变化,通过光影构图来表达人类所认同的伦理观价值观,努力地向着人类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去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修养。

摄影教材应与时代同步,应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用好课本教材拓展校本教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的协和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园环境设计将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教育生态理论相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生态校园,校园中处处有美景,环境强调艺术与技术之间血肉相连,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生态校园作为一本隐性的教材为开展摄影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学基础。正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教笔者尝试结合校园环境把课本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开展校本教材的探究学习活动。如在《光与色的描绘》课中,以“协和的建筑”“协和的园林”“协和的人”为题材,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校园美景,体味校园文化和作为协和人那份自豪与光荣。借助校本教材,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光线,了解色彩的属性和色温的变化,学会了用光线构图、造型;学会了运用光线与色彩表达主题、表达情感。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无穷魅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的态度,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在摄影实践中体现德育优势,培养优秀品格

“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能使人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具有促进人际交流,释放紧张或消极情绪,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在美术实践中体现德育的要求。在摄影教学中,摄影创作实践活动是整个摄影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起到关键作用。

1、在摄影实践中感知德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数码产品不断普及,学生拍摄的机会增多,自然形成了一定的摄影兴趣,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有较为灵敏的触觉,而且普遍存在着一种求新心理,他们随时随地会把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利用微博、微信、QQ等进行网络分享与交流。结合实际,抓住学生“手机控”这一兴趣点,引导学生把娱乐的习惯转化为学习,升华为艺术,从而在摄影实践中感知德育。笔者提出了在生态校园中感受美的活动计划,以“季节”“风景”“人物”“静物”等为主题,成立班级微信群,让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分享快乐、交流思想,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感受美,运用摄影,感悟美的真正含义。在这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余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传递了正能量,产生了成就感。学生利用微信、博客平台共享学习资源,灵活多样地吸收知识材料,整理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地扩充和丰富微信、博客学习资源,形成更新更全的网络共享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2、在摄影实践中体验德育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基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这个理念,笔者结合校园环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良好审美体验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标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为人师表。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将正确的人生观与教学结合起来,以精湛的技艺、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如在《做个记录者》一课的“季节”主题摄影实践中,笔者通过微信平台展示教师拍摄的作品《天空》,并点评为“换个角度看,暴风雨其实挺美。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勇敢面对!”作品以大光圈和高速度拍摄,突出了天空的乌云,虚化了其他细节,利用逆光勾勒出校园的建筑物与树木的形象,它们在暴风雨中屹立着,与瞬息万变的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灰色调强化了暴风雨的自然景象。教师的作品向学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鼓励着学生要善于观察、关注身边的平凡故事。只要有一颗乐于发现、懂得感恩的心,每一个生命细节都有无限魅力;只要有一颗灵动、乐观的心,任何挫折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其次,重视网络的作用。通过网络互动学习交流,促进教学评价及教学反思,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交流沟通方式,使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转变为面向研究性学习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来;评价方式也由原来单一的老师评价方式,转变为众多的、多元化的立体评价方式。通过网络互动学习交流,使学生了解到构图取决于拍摄的时机和角度,它能够把生活中平凡的瞬间转化成充满趣味或引人注目的艺术作品。第三,注重与校园环境相结合。笔者利用协和中学的生态校园环境,通过摄影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校园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提高摄影能力,使学生形成爱校乐学的精神,使学生自主、能动地体验、积淀良好的道德品质。校园环境作为摄影隐性课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产生美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感,得到人格的完善和发展;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注重学生的反馈。教师结合摄影实践活动,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富有创新的教学能力,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品格修养、乐观心态等方面给予锻炼,及时进行检查、评价、修正和激励,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利用举办学生优秀摄影作品展、开展研究学习、教学评价活动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比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体验过程,获得成功,让学生更深地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011级高二(2)班张伊杰同学在摄影学习心得中写到“我上一节摄影课又等于上了一节智慧人生课。摄影课带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艺术创作的自豪,一种深入生活的细致体会。更重要的是,通过摄影实践,我明白一个道理,面对任何事都只在乎我们用一颗能够体会生活美好的心而已。”

3、在摄影实践中建构德育

通过摄影的欣赏、摄影的创作、摄影的评价等实践活动,运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技能达到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唤醒了学生内心的真善美,他们学会包容、学会合作,发现了生活之美妙,激发了生活之热情。获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摄影一等奖的2010级高二(18)班赵奕娜同学在作品《幸福》的点评中写到“这是我在白云山上拍的。这一片薰衣草,开得正茂。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微驼着背,正悠闲的漫步在熏衣草丛中,而前方,是一片幽深的树林。尽管头发花白,尽管无人陪伴,他还是那么自在、从容。因为,他知道他的身边依然存在着那么多美丽、神秘的事物,他依然活在一个充满缤纷色彩的世界中。这是一种幸福……”。2009级高二(3)班张真怡在作品《温暖》的点评中写到“走在熟悉的街头,路上是一个个陌生的过客,彼此没有问候和交流。一缕阳光形成的各种光影却把不同的人和景物连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的人们,都生活在同一天空下,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温暖和关爱,激励着每个人勇敢的面对困难,热爱生活”。获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摄影一等奖的2010级高二(8)班的余楚琪同学在作品《爱》的点评中写到“有时候,爱,不需要多么的无私奉献。在阳光照耀下的草地上,充满青春与朝气的我们,就可以合成一个“爱”,温暖别人。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关爱与爱护他人。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些作品是学生积极参与摄影实践地结果,体现了创作美与幸福、创作美与关怀、创作美与奉献的精神。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取舍和生成,逐步建构稳定而深刻的道德品质。德育的实践性特征表明了在摄影实践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性,同时也符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

综上所述,将德育渗透于摄影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受到教育,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切实可行。我认为: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要结合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寓教于情感和娱乐之中,在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情趣受到陶冶,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净化,智慧受到启迪,从而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艺术与道德是与时俱进的,今天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对社会和谐发展都会有深刻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美的人生》[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4.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摄影摄像》(选修).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6.

4. 董华.《以美术育美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新课程(中学版).2010.11.

5. 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w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