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从化市良口中学 蔡小彬

 

摘要: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州从化市的北部山区的一所农村乡镇初级中学,学生的来源可以用“山”、“散”来形容。家长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差,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够浓厚,家庭学习氛围差,学习意识较淡薄,很多农村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源不佳,学生整体的基础和认知水平较差,且对学习的兴趣不大,学习缺乏动力。其次,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初中化学教学又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初中化学教学不但直接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甚至将长远地影响到学生终身的化学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就笔者所处的环境及当前的形势而言,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着眼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初中 培养兴趣  主动学习  有效教学  提高质量

 

对初三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没有基础性上的问题可言。要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从学生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学科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途径,扬弃传统式教学思维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提高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使教学的有效性得以真正落实。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经验,对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出的做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意识

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才能乐于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增强其学习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尤其重要。作为学习的指引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加喜爱学习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这大概是爱的“迁移”。学生喜爱的教师一进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课堂的气氛就会活跃愉快,师生之间就会发生教学的积极反馈。同时,凡是受到教师关心和信任的学生,往往具有一种良好的心境,较强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做好学生的表率,认真“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乐学”情境,使课堂气氛活跃愉快。在下课后跟学生打成一片,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己,对他们从生活上予以关怀,从学法上予以指导,从思想上予以帮助。同时,对学生的作业、试卷和实验报告,经常进行面批,面改、面评,肯定成绩,指出错误,给予正确的评价,寄予更大的希望,从而把传授的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兴趣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寓教于“趣”,使之“乐学”的目的。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讲授有关化学史的故事,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对化学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尤其是趣味性实验。如化学的绪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笔者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视频片段播放,补充了一些能吸引眼球的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着火”等。通过这样的实验,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而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紧密相关的物质及其变化的教学,笔者注意从化学视角寻找切入点,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水的净化、水的污染和水资源保护。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筛选和使用素材,这样既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教师,笔者则认为应注重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的选用应与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相适应,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实物、模型、标本、图表、投影仪等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尤其要注重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教学过程的可视化程度,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意识。

二、着眼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再开发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新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靠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焕发活力。”新课程的实施不是简单地传递和执行教学内容的过程,而是在活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创生的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让教师“用教材教”,让学生“用教材学”,是我们永远研究的课题和追寻的教学真谛。

如果说专家学者编制化学教材的过程是化学教材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与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化学教材的过程则称为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对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对既定的化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配和整合加工,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情况,提炼出教材的主干,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笔者在讲授第?单元第?课题《分子和原子》这课题时,在进行“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中,按照课本的实验顺序是先通过实验活动一做知识的铺垫,然后才进行实验活动二,但通过以往的实验活动实施后所反馈的结果发现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因此,本人尝试在课本的实验基础上对这实验活动一和活动二进行顺序的对调,即先进行实验活动二(浓氨水与酚酞溶液分别用两小烧杯盛着,再用一大烧杯盖上,观察现象),后进行实验活动一(把浓氨水直接滴到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这样的安排却发现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除了猜想造成酚酞变红的原因是氨水的存在外,还考虑了其他的因素:1、大烧杯壁内有某种物质使酚酞溶液变红,如空气或空气中的氧气等;2、大烧杯壁内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肉眼看不风的微粒与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接触,使其变红;3、氨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被氧化后的物质再使酚酞溶液氧化,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后通过学生共同讨论和排除,将目标确定在氨水身上,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一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之后,再通过设计问题:1、为什么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没有接触,酚酞溶液也会变红?2、能否看到分子的运动过程?从而引出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很小的性质。通过这样对教材的重整,更有得于学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投入、记忆的保持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所以,教师对教材的科学二次开发,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做好四个“保障”,优化学生能力

1、保障学生看书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静心地阅读化学教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的理解与解题方法、规律的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化学新知识的能力。笔者在上每节新授课时,要求科代表在上课铃打响后,组织同学对该节课的所授内容进行阅读。5分钟后,为落实阅读的作用,笔者又用约2-3分钟时间,以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是否知道本节课大致有何知识内容。通过这种做法,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有一定认识,在老师讲授新课时学生更容易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2、保障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尽量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时,教师不应指责,不忙裁决,可适当启发和让学生再思考,使解题思路真正从学生头脑中产生出来。笔者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学生实验中,发现有一组学生由于加入稀盐酸的量太少了,装置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的管口未能形成液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用手捂着漏斗口。这明显反映出学生是知道这样操作二氧化碳气体会逃逸,这时我并没有斥责学生,也没有直接命令学生应该如何去做,而是指出这样的实验操作不规范,也不允许。之后问:你们为什么要用手捂着漏斗口呢?学生回答:因为气体从漏斗口逃逸。问:是什么原因引起气体逃逸的呢?学生指着长颈漏斗下端的管口答道:气体是从这里跑出来的。问:既然你们知道原因,为什么不想想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呢?沉默片刻,一学生突然说,我知该怎样做了,然后立即通过长颈漏斗往反应容器里添加稀盐酸。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忙裁决,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3、保障学生动手的机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中要创设更多让学生动手的机会,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经验的获得,信息的反馈。例如在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由于这属于动作技能,往往教师不加以重视,且怕学生第一次进入化学实验室,刚开始接触新操作,动作笨拙,损坏仪器,所以只有教师自己取相关的仪器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讲解,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这样只会令到我们的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开始阶段难以达成,对今后化学实验技能的掌握产生严重的影响。

4、保障学生动口的机会。认知过程是个体探索与群体交流相结合的过程,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经历探索的曲折,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交流互动不仅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而且也促进学生情感、道德的发展,使课堂的教学更具有效性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有人曾说过,“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 。学生需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化学课,需要让学生用感官感触,去体验,去感悟,最终习得化学课的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

()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新课标多年实施,“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的教学已经基本消除。但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就整个思维过程看,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者有人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课堂的主角仍是教师。而现时所提倡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指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农村初中,受学生的自身因素影响,如何通过教学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应着重考虑的问题。笔者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科学性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一节课大致分成了三个模块,即: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的划分可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就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课的开始,要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结尾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归纳、概括、总结,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以便于本节课内容和下节课内容的更好衔接。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能更好地减轻学生过分的作业负担,使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都能有收获。并且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2、教学问题的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特别是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问题提出太难,便不动脑;问题太简单,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在教学中,尽可能联系实际,让学生以理解性的方式去回答问题。

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对于初中化学而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最主要的,而技能的提高就是靠,这就需要课堂练习和作业相结合。首先,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或刚练的知识的掌握,起到及时反馈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因此,课堂练习要紧密联系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基本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逐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先进的化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研究,让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新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潘耀团等.中学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学与管理,20101):66-67

3】曹洪昌. 《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w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