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几点做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现实、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创设生活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创设下面的情境: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课,请两名学生表演:小芬和小玲在相距不远的地方面对面站着,我发令:“预备,向前走”。然后请学生观察她们走的过程,引导他们说出:“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词语,从中理解有关的数学概念。再引导学生将刚才两人走的过程用文字描述出来:小芬和小玲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小芬每秒行1.3米,小玲每秒行1.2米,5秒后,两人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米?这样,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3×5+1.2×5或(1.2+1.2)×5,我让学生说出理由后,引导学生讨论:刚才的题目哪些词语需要注意?学生很快便回答:“同时”、“相向而行”、“相遇”。为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每8人一组进行表演两人行路各种不同情况。结果各小组设计的路线有: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背向而行;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两人不是同时出发,一人先行,一人后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感到很新奇,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学得主动,学得快乐,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联系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已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但由于各地学生差距较大,书中的素材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巧用教材,活用教材,把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预先布置学生要做好实验准备。学生听到要做实验都异常兴奋,上课开始了,我叫组长用一汤匙炼奶(5毫升)配一杯水(100毫升)冲成牛奶,分给组员饮,看味道如何?大家都说不够甜。接着我叫学生用15亳升炼奶加100亳升水配成牛奶,看味道如何,大家都说味道很好。最后我叫组长用400毫升炼奶配100毫升水又看味道如何?学生都说太甜了。有个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这节课学配牛奶吗?”我笑了笑。接着我出示题目:有一杯牛奶重140克,是用炼奶和水按1 ∶ 6配制而成的,你能算出有炼奶和水各多少克吗?学生很快便解决。教师只有巧用教材,活用教材,超越教材,教学才会有鲜活的内容,学生才能爱学、乐学。

  三、结合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提出:“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到银行调查有关存款和计算利息的有关资料,上课时,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的收获:有的说:“我知道存款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种。”有的说:“我知道活期存款的利率比定期存款的利率低。”有的说:“我知道取款时银行会多付一些钱,那是利息。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还有的说:“我学会了计算利息……”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会,很容易解决利息计算的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只要我们教师多利用身边的数学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