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再见了,亲人》为例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课改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气氛更民主了,学生更自主了,互动更多了,读书声更响了,讨论更热烈了,教学拓展更深了,多媒体使用也更广泛了等等。其实细察一下,不难发现上述变化主要还是在课堂形式上体现新理念,它们掩饰不了另一个事实,即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肤浅化倾向,如目标模糊不清,语言品味如蜻蜓点水,拓展探究严重游离于文本等。这种倾向的产生从语文课堂教学层面来看,主要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出了问题。为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更多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教学显现出它的研究价值。下面以笔者指导教师上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为例,以与同行交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的体会。

  一、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准确明了、操作性强

  语文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是作者心灵的再现,表现了他们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认识,集中表现了他们独具匠心的文学风格,每篇文章各有自己的表现形式、独特的思想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课前必须钻研教材,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尽量做到教学胸有成竹,明白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掌握什么,以避免教学中漫无目的的、任马由缰的现象。

  如何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呢?一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本单元教学目标、课文体裁特点等来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准确明了,操作性强。据此,我们对《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1.会认读8个生字,会写“妮、役、硝、炭、谊”5个字,理解“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能用笔划出文中写到的“亲人”,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大娘)为什么是“亲人”。

  3.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通过变换句式等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操作性强,并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是按“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内容[+标准]” 的基本结构进行陈述的。此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制定得恰当、准确:目标一、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生字词,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阅读能力,目标二既有“知识能力”目标,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什么说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学生初步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等,目标三还蕴含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体会句子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紧扣目标、达成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好后,就要有效地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只有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由易到难,教学环节清晰,课堂节奏紧凑,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是教学常规,也是目标教学明确要求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学目标的细化,都是实现目标达成的具体步骤,因此这是教师备课的重点之一,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生字词多读几遍,会读课后的8个生字,并找出课文中亲人指谁,用笔圈出来。

  2.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谊”是四声

  (2)小组认读——个别抽读——开火车读

  (3)理解“战役”:出示这个词,学生查字典,理解。出示:战争、战役、战斗,用集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3.汇报:课文写了那几个亲人?

  4.直奔中心,了解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二)初读第一段,理解“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大娘是“亲人”?找出相关句子,作批注。

  2.四人小组内交流汇报。

  3.全班交流。

  (1)点拨三个事例:慈母般的温暖、送打糕、救伤员

  (2)重点点拨“救伤员”这个事例。

  (3)回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三)品读第一段,体会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用“——”划出表达了强烈感情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以下两句:

  句一: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雪中送炭”,体会思想感情。

  (2)抓住句子中的动作词,体会思想感情。

  句二: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1)用变换句式的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2)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从以上设计中看出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三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初读第一段,理解“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品读第一段,体会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分别实施教学目标一二三点。

  从以上设计中看出每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学目标的细化。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一,会认读8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战役”一词。因为是五年级了,学生都有了自主识字的能力,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再进行检测,其中老师只是把字音的重难点加以点拨,如“谊”是读第四声。让学生理解“战役”一词时,用区别近义词的方法,并且用“集合”的方法,能很快让学生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内涵,很巧妙。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完成教学目标二,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亲人”指谁,再通过查字典,理解“亲人”的本义,学生由此产生疑问,教师趁机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第一自然段后,概括出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然后出示重点句子,让学生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进行品读,体会“为什么说大娘是亲人”,引导学生抓住“丢下,背进,唯一”等词语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同时也感悟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最后指导朗读,学生自然而然能入情入境。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为完成教学目标三而设计。同时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人感悟,因此,要求学生用横线划出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在设计中也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动手划词划句,并写下自己的体会,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的思想感情时,特别注意渗透学习的方法,即: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或动作词等来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用“变换句式”“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思想感情。通过把反问句变成疑问句后,让学生对比着读这两句话,学生自然而然能感受到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然后联系上文体会“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是指哪些具体的事例,再让学生从中体会思想感情,效果就更好了。同时也要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理解“雪中送炭”这个词的设计非常好,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理解其引申义,然后联系课文读“雪中送炭”的句子,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这不仅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语文观”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分三个教学环节,扎实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达标教学的过程中体现的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学结构清晰明了,操作性强,目标的达成度高,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有实效的、高效的,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大有帮助。

  三、目标教学要求课堂上检测目标、查漏补缺

  如何检测课堂目标是否达成?我们往往是通过课后作业来实现的。但这样做起不到当堂巩固的作用。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教,而忽略课堂的练,这样就无法衡量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效果是否实现。其实,每节课都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巩固所教所学的内容,巩固检测的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目标教学要求在课堂中按制定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而充分的练习或反馈检测时间,设计与组织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练习或反馈检测作业,运用合理手段获得教学效果反馈情况,根据教学反馈,进行有效的纠正性教学和练习。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的堂上作业设计如下:

  1.看拼音,写汉字或词语。

  nī yì yì

  阿妈 ( ) 战 ( ) 友 ( )

  xiāo yān xǔe zhōng sòng tàn

  ( ) ( )

  2.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出你对下面句子的体会。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把文章中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检测题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第一题是检测教学目标一,是检测有关重点字词的掌握;第二、三题是检测教学目标三,能对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并且要掌握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变换句式、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这也是培养了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阅读能力。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堂课,虽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是有效的。长期坚持,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 盛群力.《21世纪教育目标分类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 L·W·安德森等编著,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