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育人、启智润心——广州市举行初、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主题教研活动

  • 来源:
  • 发布者:
  • 日期:2022-09-14 16:31:53
       9月8日上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围绕“以史育人、启智润心”主题,立足学段衔接,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校区组织开展了初、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主题教研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专家点评、专题微讲座等多种形式,探索历史学科新课标、统编教材实施路径,深化育人方式变革。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的领导、教研员及相关课题组成员参加活动。

 


     “开学第一课”:落实核心素养导向,凸显课程育人功能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陈益铭老师以《走进历史、求真求实》为题从“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历史有何益处”等三个部分依次展开,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感知历史,寻求探究历史的方法,以及引导学生明晰学习历史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课程核心素养。

       广州市铁一中学的郭锐老师以《叩开历史之门》为题,从“哪些事物承载了你的历史记忆”切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识历史之意。接着通过“芍陂是谁修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研读,了解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及发展路径。最后,郭老师引用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东汉《四时月令诏条》壁书,以及《长津湖之冰雕连》短片等丰富多元的材料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发历史之光,涵育家国情怀素养。



▲陈益铭老师上课


▲郭锐老师上课

       课例点评:关注学段衔接,重视“教—学—评”一致性 

       广大附中副校长、历史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席长华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并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席老师也提出了四点思考:一是初高中衔接的问题,备课上课中如何能更好地体现初高中的差异?二是四个学业质量水平层次的差异如何体现?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学设计?三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史料?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史料?四是情境创设如何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席老师的点评引发了大家新的思考。
 
      专题讲座:推动初高中教研互动,实现学段科学衔接

       学者讲座环节,华南师范大学的王继平教授做了题为《初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衔接问题》的讲座。王教授提醒老师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高中的历史老师们要相互看,即高中历史老师要俯下身看初中课标和教材,初中历史老师要仰头看高中课标和教材。她以春秋战国时段以及新航路开辟为例进行说明,初中历史偏向史实类梳理以及分析史实之间一定的联系,照应前后,而高中历史则应更关注整个单元以及单元前后的联系,要在深度、广度上做文章。王教授反复强调,这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讲做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王教授也提醒初中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要过度拔高,高中老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多分析,老师再进行归纳。


▲王继平教授专题讲座

      专家指导:找准初高中衔接点,提升学科育人质量

       讲座结束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陈家运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也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要关注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历史学科的特色,积极探索学科育人的路径,提升育人质量;其次,要关注学段的衔接,老师们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关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多维度凝练衔接点,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素养的衔接,初、高中的素养要求有何不同?有哪些共性和差异?二是标准的衔接,特别要关注初、高中学业质量标准的差异。三是内容的衔接,要厘清初、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上的变化。最后,陈老师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转变育人方式,学生学的好不好才是最重要的,要在朴素的课堂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
 
       本次教研活动形式多样、环节紧凑,参加活动的老师们进一步凝聚了共识,积极探索了立足学段衔接、关注历史学科新课标、统编教材的实施路径。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学者的指导下,在教师们每一节课的实践中, “以史育人、启智润心”的理念必将化作一粒粒种子播洒进广州学生的心田,广州历史教研将担负起“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引领全市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