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指标框架编制说明

   一.编制原则

   1.前瞻性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研究广州市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研究未来人才发展趋势下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测评,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在指标项目的选定及体系的构建上体现前瞻性。

   2.导向性

   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不是简单地评价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而是通过对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指标和相关性因素,以及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改进教育教学,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区域教育的发展的目的。

   3.可落地

   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广州市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和需求,考虑到区域和校际发展的差异性。明确市、区、校各自的职责,阳光评价指标体系由市统一制定,由市统一组织对区一级进行评价,由区统一组织对学校进行评价,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区域、学校提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检”报告的制度。

   4.可操作

   阳光评价指标体系要比教育部的框架更具体更有操作性,比如对各项指标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表征、对各项指标的解释、评价方法和工具的说明等,更明确具体,而不能太模糊、太原则性。

   二.编制依据

   1.涵盖教育部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稿)”教育部明确指出,各地完善指标体系的要求是:

①注意导向,必须涵盖教育部指标框架的五大方面;

②突出重点,原则上要保留 20个关键性指标,具体到不同学段时可以有删减,但不宜大动;

③可操作,将关键指标转化为可测量的要点;

④纳入相关因素,考虑到影响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和环境变量。

   2.融合华南师大研制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界定研究构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已经写入教育部 2014 工作要点。我市研制阳光评价体系,将在市教育局与华南师大的协同创新平台上,充分借鉴高校的专业力量,将核心素养中有关社会交往、文化素养和自主发展的有关指标全面融入进来,着力解决测量手段和工具开发,以及评价实施和出具“体检”报告的难题。

   3.借鉴上海绿色评价中的先进做法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在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学业状况,引导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形成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科学性,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特别是对影响质量相关性因素的分析,学生满意度的引进,以及提供“体检”报告的服务理念,值得广州借鉴。

   4.继承我市前期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成熟经验从 2003 年全面进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广州市已经构建并且不断完善了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我市前期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 17 个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以及实施取得的成果,可以直接在学生的学业评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与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合作,积极推进我市基于网络,以应用“项目反应理论”等现代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理论与技术手段,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自适应测试”为特征的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提高了教育质量评价的专业化水平。再如,我市原来进行的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均应该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纳入新的阳光评价指标体系中。

   三.合理界定我市阳光评价指标框架

   1.指标体系框架

关于指标体系,最难的是科学合理确定评价内容和关键指标。经讨论,对于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形成了初步共识。即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大方向的精神,涵盖教育部方案的要求,借鉴上海市的经验,继承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好的做法,全面融合市教育局与华南师大关于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协同创新的成果。对于评价内容,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初步形成了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化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潜能、学业负担状况、对学校和老师的认同”六个方面。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总目标,总体上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每个评价内容涵盖若干关键性指标。共 6 大评价内容、22 项关键性指标。

   2.分学段的评价标准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必须划分不同学段,细化指标体系。我市的分学段指标体系,一方面是合理确定关键性指标的内涵,并转化为可测量的要点,具体而言,就是按照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全面发展的各关键性指标在不同学段的发展水平界定清楚;另一方面是对应提出具体的操作定义和评价建议。

   如下示例:不同学段品德与社会化水平发展水平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