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评价初见成效

 ——广州市召开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工作推进会

4月19日,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江南新苑校区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有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长陆岳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纪明泽、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秦建平、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朱华伟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教授。广州市教育局江东副局长出席会议并做讲话,广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一处黄大谷副处长主持会议。我院阳光评价专项工作小组成员、各区教育局分管局领导、各区教研机构负责人、阳光评价改革各试点学校校长等共计160多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布了《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市级报告书》以及《阳光评价试点学校校级报告集》,这标志着阳光评价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大会主要有三项议程:一是阳光评价改革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二是教育部聘请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指导专家对广州实验区工作的点评与指导;三是市教育局江东副局长讲话。

一、阳光评价改革实验阶段性总结

汇报开始前,院长、党委书记朱华伟教授转达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月霞副主任的来电内容。刘主任高度肯定了广州实验区在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上的扎实努力和开创性探索,认为广州的阳光评价改革有特色、有创新,改革成效初显,希望广州继续在实验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刘主任还对广州实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评价量表工具。

会议正式开始后,朱院长以《阳光评价初见成效》为题,对广州市开展的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实验做了经验总结和阶段性成果汇报。

首先,广州市开展的阳光评价先期实验为今后阳光评价工作的常态化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国家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提供了鲜活的区域案例,具体经验如下:自上而下的引领和自下而上创新相结合的区域推进模式;立足实践、着眼长远、锻炼专兼结合的评价人员队伍;开发出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评价指标体系;整合创新、科学简洁的学业和非学业评价工具体系,采用“学业测试+问卷调查+非学业量表”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层面评价;初步开发了基于网络、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评价实施技术平台,运用潜在剖面分析、多元概化理论等先进分析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创新评价总结方式,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其次,广州市以试点学校先行先试的方式推进实验,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下几个方面:首次实施全市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广州市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判断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今后进一步评价学生的发展积累了数据常模。对学业测试进行能力导向并与非学业评价整合归因,对学生学业评价予以科学的导向,探索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升的有效机制。通过评价检验了广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重大举措,为政府继续坚持和完善教育决策提供了依据。通过评价发现当前我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为广州中小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指明了方向。通过对(试点)学校进行全面“体检”,帮助学校进行优势和问题聚焦并且科学归因,寻找“良方”,促进发展。通过综合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增强自主发展的自信心,明确自我提升的方向,也为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性指引。

最后,朱院长对继续深化阳光评价改革工作进行了展望:进一步完善阳光评价指标框架;提升测量的科学性与数据解释的准确性;进一步加强非学业测量工具的研发,提升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注重阳光评价研究成果的实践检验,以阳光评价助推广州好教育;进一步加强市区校和统筹和协作力度,扩大实验的范围;保证对阳光评价改革的投入。

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教授着重介绍了阳光评价实验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技术应用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一方面指测试创新,表现在:引进现代测验方法,实践“学业测试+问卷调查+非学业量表”的综合评价新模式;创新的非学业“大量表”研发;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数据采集模式。另一方面指统计分析方法的创新。传统常规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差异分析,创新应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潜在类别分析/潜在剖面分析,认知诊断模型。其创新具体表现在:结合“学业测试+配套学业问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新的学生分类方法——潜在剖面分析。

在区域推进方面,海珠区教育评估中心陈颖钊主任以《基于“数据+证据”的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实验工作》为题对海珠区开展阳光评价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海珠区以“基于数据挖掘和证据理论的相关分析”为主要手段,评价方式上力求改变传统的单一、终结与经验评价的做法,将评价建立在大数据支撑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每个学生基于观测点的过程性成长档案,根据“数据+证据”进行分析判断,科学诊断,“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评价”。陈主任重点介绍了海珠区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构建的“海教通”智慧校园应用平台。该平台全面覆盖家校沟通、学习测评、成长档案、协同管理等多维场景。在多方努力下,海珠区阳光评价实验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构建了大数据时代下,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数字综合成长档案;二是探索基于过程性的“数据+证据”评价模式,真实客观,综合地评价学生的成长,学校与教师的发展;三是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数字化评价平台,有效提升评价绩效,减轻学校与师生的负担。

为有效推进学校的自评文化建设,让更多的学校在阳光评价改革中“看到好处、得到收获”,白云区景泰中学周云科校长以《借力阳光评价,助推学校发展》为题,对2015年广州市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景泰中学的测试情况进行了汇报和分析。从测验整体数据来看,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景泰中学学生阅读成绩和数学成绩远高于市、区平均分,且标准差也比较小。非学业水平测试中,该校九年级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化水平、学业发展水平、对学校的认同的得分均高于区平均水平和市平均水平,在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潜能、学业负担状况指标上的得分低于区平均水平和市平均水平。周校长表示,该校将以市课题为契机,继续深入探求测试数据背后的原因,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发展的目标,根据测试结果制定改进的措施,力求建立符合本校实情的校本评价系统,真正做到全面、综合评价、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专家点评与指导

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长陆岳新对广州实验区开展的阳光评价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广州开展的阳光评价工作已经形成了高水平的领导团队、专业化的评价队伍、成熟的评价体系、信息化的操作平台,闯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可复制,可推广。广州阳光评价值得点赞,希望广州以更快速度、更高水平推进阳光评价工作全局展开,打造广州品牌。

陆院长认为,广州的实验有六个特点

1.全局中定位,顶层设计立意高。广州将阳光评价放在全局中考虑,凸显了阳光评价的重要性。以阳光评价改革推动教育治理的整体改革,体现了尊重规律、科学推进的立意。

2.治理中架构,评价机制构建新。广州架构了很好的治理体系,充分体现了管办评相对分离的良好格局。政府宏观支持,标准的审定和把关;学校充分发挥主体力量,把学校自身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放置在阳光评价体系下进行考虑;发挥第三方力量,与高校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力量,以项目化的运作方法去推动。形成了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良好评价格局,体现了专业化、科学化、精准化的发展路径。

3.试验中领先,推进工作开局好。广州在全国30个实验区中,相对已经走在了前面,评价体系比较成熟,推进的力度和效果初显。

4.难点中突破,关键领域中创新。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中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学业质量测评中如何关注核心素养的精神和相关因素的分析。非学业测评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倡导的云计算、大数据,构建系统平台。这方面,广州都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5.测评中科学,专业品质彰显。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展现方式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州阳光评价研究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凸显了评价的科学性、精准性、专业性。

6.运用中有效,诊断效果显现。提高阳光评价结果的使用率,发挥其诊断、改进功能,引领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

陆院长还对广州实验区提了四点建议

1.强化导向,综合运用。加大对新的教育质量评价观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改变以往的单纯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观,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2.增强信心,继续努力。试点范围的扩大:一是数量上的扩大,以区为单位开展工作;二是学段上的扩大,考虑延伸到高中阶段,进而全面推进。

3.从学生发展立场出发,眼睛要向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围绕学生发展的评价。同时还要站在老师、家长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使阳光评价能用、好用。

4.兰德报告的品质,打造精品。提高监测报告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基于数据进行解释,同时应增加一些解释维度,加强对报告的深入解读和未来的预测性分析。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秦建平认为广州在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阳光评价工作中成效显著,特点主要有:指标体系有特色。在贯彻教育部评价框架下,添加了国家认同、学校认同等指标,凸显了广州特色,有创新。评价工具信度可靠。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可进行验证性分析。学校对评价结果运用有效。学校可以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合作模式优,体现了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学校的联动合作模式。行政部门负责总体方案的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大学负责技术攻关,学校参与运用的模式体现了教育部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合作模式充分优化。

秦院长提出两点建议:打好评价“组合拳”。评价分两个方面:一是体系的评价,由学校、区、市几个层面构成,是对群体的诊断,以定量评价为主;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对个体的诊断,以定性为主。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应该是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交替结合,广州应打好这套“组合拳”,使评价真正发挥作用。提出可量化的改进目标。除了制定学校改进措施及提升方案外,应制定学校具体的改进目标,且最好能将目标定量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纪明泽认为,评价过程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形成指标、研发工具,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报告的撰写阶段;二是基于评价结果的学校改进实验阶段。纪主任从“区校实践改进”的角度提出了阳光评价工作四条改进路径:

1.全面解读报告,分析优劣势,做好横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两个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不同指标之间的比较,应侧重于后者。纵向比较方面,以学生做作业时间为例,并不是时间越短越好,同样,睡眠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应提高对评价数据结果解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构建区本化、校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应体现区本化、校本化、个性化,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重点突破,特色评价。各实验学校可以抓住某一项核心指标,实施重点突破,构建特色化的评价体系。

4.评价方式要力求做到好用、有用、实用。是使评价可操作化,让学校可以直接将评价方法应用到其教育教学中,使综合评价常态化。

最后,纪主任提出几点希望:让阳光指标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用阳光指标领基础教育的发展;以阳光指标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

三、江东副局长总结发言

江东副局长对阳光评价取得阶段性成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就进一步深入推进阳光评价改革实验,他认为要努力做到 “三个贯彻、四点意见、两个目标”。

所谓“三个贯彻”,是指实验要坚持行政部门主导、业务机构实施、高校协同机制,落实自上而下的引领和自下而上的创新相结合的区域推进模式。

所谓“四点意见”,一是把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作为我市突破教育难题,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突破口。二是按照市教育局屈局长的要求,通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达到观察学生、体察老师、洞察学校、督查政府的目的。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市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工作与构建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好校长、好的教育生态的框架体系是不谋而合的。三是加强领导,积极保障,精心组织,聚焦重点,推进阳光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进一步加强市、区、校统筹和协作力度,扩大实验范围,探索持续深化的机制。

所谓“两个目标”,一是扩大实验学校,达到300所;二是培养专业队伍,使专业队伍能够承担指导区、学校开展阳光评价工作。

教育是培育人的工作,出发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落脚点是学生的培育和成长,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虽然过程艰辛,但期待有朝一日,开花结果,一树百获。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阳光评价专项工作小组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