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穗同课异构,深研课程改革 南北学术交流,共探核心素养

京穗同课异构,深研课程改革

南北学术交流,共探核心素养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20161222-23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6年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及市内多所学校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举办,历经两个月的周密策划与精心设计。活动期间举行了广州市化学教育“王磊工作室”授牌仪式,开设语文、数学(初、高中)、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九个学科共10场京穗名师同课异构及评课交流活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羊城教育大讲堂”连开10期,由北师大各学科专家主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9个基础学科名师团队、广东省、广州市及各区教研员、各学科骨干教师代表两千多人参加了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是一次高标准、高质量的教育盛会,由广州市教研院教研员和北师大学科教学论核心专家、北京市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教科研团队共同组成的专家团队,阵容强大,充分发挥了活动主办方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京穗两地专家、教研员、名师与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同台授课,共谋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课堂落实的良策,在深入交流与探讨中共同提升,在活动中增进了友谊。活动意义深远、反响热烈、盛况空前。

 

广州市化学教育“王磊工作室”授牌仪式

12月22日下午,广州市化学教育“王磊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七楼会议式举行。广州市教育局江东副局长、吴强副局长、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朱华伟院长为工作室授牌并向工作室主持人王磊教授颁发了聘书。

王磊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化学教育》杂志副主编,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东亚科学教育协会第四届执委会主席。她主持的“化学教学论”本科课程2009年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第一成果人荣获教育部“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荣获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教学名师奖。

广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崔萍主任、基教处侯静敏处长、师资处唐宏武处长、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邓静红调研员和广州市化学教育研究会会长邹燕平校长、刘建祥校长、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高中教育教研室王季常副主任、化学科李南萍科长、戴光宏老师以及化学教研会部分理事等出席了会议。

 

img01.jpg

 

近年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通过成立大师级“名家工作室”,举办高端论坛和“羊城教育大讲堂”等高水平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大力推动广州基础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广州市化学教育“王磊工作室”是广州市继特殊教育“刘云英工作室”、广州市语文教育“温儒敏工作室”、广州市数学教育“张景中工作室”、广州市生物教育和科学教育“刘恩山工作室”等之后成立的第六个名家工作室。

 

京穗名师(骨干教师)同课异构,精彩纷呈

经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推荐,广州市属重点高中广州市执信中学和广东广雅中学承担本次京穗两地“同课异构”任务,分别派出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初中)(广雅中学)和数学、政治、英语和历史(执信中学)共十名骨干教师与“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学员共构精彩课堂。北师大各学科专家和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各学科教研员深度参与备课与评课过程,并分别做精彩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联名为授课教师颁发证书。

1. 语文学科

    授课教师:蔡御蓉(广雅中学)和邱道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授课内容:(高二年级)议论文写作“如何深入论证”

 

img02.jpg

 

蔡御蓉老师从片段论证入手,力求使学生了解并有意识地运用层级溯因法,从而提高议论文片段论证分析的深度,整堂课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会从事实溯因过渡到社会法则溯因,最后力求达到思想文化的溯因。蔡老师从学生的练笔入手,展示了三个学生作文中的片段,让学生比较这三个片段的论证深度并回答出原因。通过比较和老师的点拨,学生能够发现三个文段的论证分别就是事实溯因、社会法则溯因和思想文化溯因,从而了解有深度的论证是如何写出来的。蔡老师在讲解的中还穿插了时评,用名家写的论证片段使自己的讲解更加具体化。蔡老师通过对学生们的发现和回答进行小结,归纳如何运用层级溯因法深入论证和溯因法中的“原因”,并推演出溯因的结构图,加深学生的认识。最后让学生们当堂练笔,运用层级溯因法,对相同材料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最后当堂点评。蔡老师整堂课娓娓道来,点评细致到位,推演层层深入;学生们也非常的投入,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探索。通过这样的一堂课,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真的能做到“有所思,有所得。”

 

img03.jpg

 

邱道学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呈现了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另外一种风格:洒脱从容,步步为营。虽然是借班上课,但邱老师迅速找到生活化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论证“能与老师相见是有缘分的”这一话题的理由,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又以此为导入,进入议论文如何论证深入的教学。邱老师重视学生的堂上生成,先是让学生对“简笔与繁笔”这个话题进行初步写作,在堂上投影后找到了“方法”“思路”两个关键词,然后巧妙地引入了经典例文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学生在自我阅读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和勾画圈点批注等方法,找到了写作的思路“论、例、评、述”四个环节,在此基础上,邱老师再指导学生在写作上进行归纳,写作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邱老师教学语言幽默,多次和学生互动,那深刻独特又通俗易懂的讲解,那自信的教态、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在场的各位听课老师深深折服。

北京师范大学张秋玲教授给两位老师分别做了点评。张教授认为这两堂写作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议论文的教法,蔡老师很好的帮助学生运用层级溯因法突破了就事论事,邱老师则给了学生很好的写作思路,都是非常不错的示范课,值得各位老师借鉴、学习。

 

2. 数学学科

授课教师:施永红(执信中学)和伍春兰(北京教育学院)

授课内容:(高一年级)必修23章“《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1课时”

 

img04.jpg

 

伍春兰老师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数学本质的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强调的是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大学老师重视问题驱动的教学风格。伍老师从初中的一次函数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并得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而得到方程的直线与直线的方程之间的等价关系,接着伍老师从经过同一点的不同直线之间的图形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初步形成直线的不同位置与直线的倾斜程度有关,进而引出倾斜角的概念,然后伍老师提出了过一点且已知倾斜角如何画直线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体会到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可以用另一个量表示,即得到斜率的概念。整节课都是在老师的问题驱动下组织教学,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在探索中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img05.jpg

 

永红老师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关注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更多强调的是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辨析和概念的实际意义,体现了中学教师重视师生互动的教学特点。施老师开门见山提出了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等价关系,接着提出了日常生活中爬坡问题中的坡度怎样用数学知识来刻画?让学生从实际问题过渡到怎样用已知两个点的坐标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进而得到了斜率的概念与计算斜率的公式,按照概念教学的一般模式,施老师通过直线的不同形式要求学生对斜率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对斜率的公式进行了应用,最后施老师提出了直线的倾斜程度用斜率刻画的不足,如当直线与横坐标轴垂直时,斜率不存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进一步引出了倾斜角的概念。整节课教师的语言精练,师生互动和谐,是一节具有示范性的概念教学课。

 

北京师范大学的曹一鸣教授与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曾辛金科长作点评。他们认为两位授课教师对两个概念的教学顺序不同,伍老师先引出倾斜角再得到斜率,而施老师刚好反之,真正起到了“同课异构”的效果。两位授课教师新课的引入也各具特色,伍老师是以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引入新课,而施老师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坡度问题引入新课。另外,两位授课教师都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都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都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介绍了解析几何的创立者——笛卡尔与费马的生平和事迹)。

 

3. 英语学科

授课教师:黎洁媛(执信中学)和焦世强(北京第二中学)

授课内容:(高一年级)“M2U5 Music阅读课 The Band That Wasn’t

 

img06.jpg

 

黎洁媛老师这节课的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和欣赏门基乐队的独特魅力与精神,最终能够更理性、更有深度地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以及身边的人。教学中,黎老师首先播放学生喜爱的乐队及门基乐队的串烧视频成功点燃学生热情,并通过谈论喜欢的乐队及理由引出学习总任务——讨论“优秀乐队的必备品质”。她巧妙地以一系列问题串起学习活动,引发对话与思辨,引领学生通过举证深入理解与挖掘文本内容与文化内涵、体会文本的内在逻辑,并以思维导图及关键词进行梳理。本课的高潮是观看“门基乐队五十周年视频”后触及心灵的讨论。学生对文章标题的出彩重构,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门基乐队的情感认同及对优秀乐队必备品质的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黎老师的课娓娓道来、行云流水,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升华。

 

img07.jpg

 

焦世强老师这节课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围绕“门基乐队”的阅读学习,最终能够谈论“如何获得成功”。焦老师的引入部分与黎老师基于“学生”的引入相映成趣,他巧妙利用“自己”作为资源,大方地“自曝”音乐历史,迅速激发学生热情,成功破冰。在教学过程中,焦老师通过组织两大阅读任务,先用师生问答的形式板书示范如何用思维导图梳理归纳段落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余下部分并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活动中,学生享受了充分的表达自由与思考时间,他们在讲台前个性化的展示环节成为本课的华彩乐章。最后,焦老师分享了自己对“成功”的认识,再次用激情感染学生,“热爱”““激情”“坚持”“努力”四个关键词深深映入了学生的脑海。焦老师以地道的美语、平等的姿态与亲和力获得学生的共鸣,同样完美地达成育人目标。

 

英语课标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高度评价了两节课,她说“看同课异构从来没有这样高水平、高质量”,两节精彩的课“给今天一天都带来美好的心情”。她动情地剖析两节课的众多亮点,认为两节课风格不同,但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无论是黎老师细致严谨地以问题引领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还是焦老师大胆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及思维空间,都成功指向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她评价两位老师专业功底深厚,教学具有开放性,课堂充满基于意义的反馈及追问,成功地触及学生心灵,这是两节课最美的地方。王教授总结道,两节课的成功,证明有优秀的老师和精心的设计,完全可以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她还特别称赞了广州的教研员和老师们点评全面、到位,对核心素养理念“内化于心”,并且作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与实践。她最后勉励老师们学会放手,还课堂给学生,实现自我解放。

 

4. 4.物理学科:

授课教师:陈一鸣(广雅中学)和强艳(北京十五中)

授课内容:(高三年级)动量和能量观点的综合

 

img08.jpg

 

强艳老师从引导学生回忆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入手,以经典的物理情景作为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突破学生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强老师突出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需求,起点较低,为学生搭建了较理想的上升台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整节课都依据学生的反映来调整教学节凑,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所选例题与生活实践有关,让物理更真实,贴近实际,体现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知识是以解解问题,且是直实问题为目的。

 

img09.jpg

 

陈一鸣老师通过精选例题,设置不同情景,设计问题,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模型的意识和能力,展现了贯穿其中的动量和能量思想。陈老师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的落实,关注物理的方法和解决物理问题中的策略性的东西。在例题选择上,更多考虑的是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而不是从物理与实际的角度来选择。整节课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分析与思路都在老师的引领下有序进行,充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北京师范大学罗莹教授进行了宏观点评,北京市教科院物理教研员张玉峰博士进行了详细的微观点评,广州市教研院物理科科长陈信余老师主持评课活动。两位老师共同的优点有如下三方面:一是都帮助学生建立了物理知识体系,通过分析例题形成了程序性的解题策略;二是都注重了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训练学生物理建模能力,从实际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从经典模型到复杂模型层层递进;三是都关注了学生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尽管两堂课师生互动方式不同,但都有调整课堂气氛的手段,都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5. 化学学科

授课教师:卢永虹(广雅中学)和陈争(北京市101中学)

授课内容:(高三年级)同分异构体

 

img10.jpg

 

 

特级教师陈争老师从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学价值入手,课堂上着力帮助学生形成解决在有机合成中同分异构体问题的基本思路。陈老师首先播放一则新闻报道的视频引入教学,视频介绍澳大利亚一群高中生经过1年的钻研和实践,成功合成用于治疗疟疾和艾滋病的药物达拉匹林(主要成分为乙胺嘧啶),提出在有机物合成中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同分异构体的存在及有效控制;接着以近年高考北京卷相关试题为例,组织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组间交流、全班展示的方式梳理解决同分异构体问题的基本思路,感受控制同分异构体的生成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作用。

 

img11.jpg

 

卢永虹老师根据高考全国卷的特点,以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断为切入点,首先通过2016年全国甲、乙、丙三份试卷相关试题,师生共同归纳同分异构体试题的考查要点、命题角度;接着通过三个典型例题,帮助学生优化自己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的思维过程,形成有序思维,提高解题效率。同时卢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师生每人一台iPAD,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并切换相关画面与学生进行及时互动交流。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化学科科长李南萍老师主持评课。两位上课教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同门师姐妹,向与会的全体教师们分享了她们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感受。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课后还向全体参会教师示范了通过学生访谈了解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技巧。她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手段,认为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研究同分异构体问题的视角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尤其是陈争老师的教学为广州备考引入了新的视角;同时两位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工具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教学手段的改变必将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王教授提醒大家,通过学生访谈,发现即使是优秀学生,关于同分异构体的知识也缺乏自主的系统性,这说明学生只是形成了解决考试题的策略,而不是知识本身的体系,也就是没有形成认知模型,这将是新一轮课程标准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希望未来通过京穗两地的深度合作形成相关经验更好地促进教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化学科李南萍、王季常、戴光宏三位教研员与高三中心组、高考研究组和部分学校高三教师全程参与了活动。

 

6. 生物学科

授课教师:袁志强(广雅中学)和韩宏杰(北京第80中)

授课内容:(高二年级)种群的特征

 

img12.jpg

 

韩宏杰老师的课别出心裁,整节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切入点,以我们人口数量的资料作为素材,通过设置不同,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一步一步形成种群密度的概念。整节课中,韩老师侃侃而谈,师生互动,面带笑容。韩老师通过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阅读资料,分析数据,得出人口调查的两种方法:普查法和抽样法;并且通过列举广州各区的人口数量,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种群密度的概念,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韩老师的课还运用了社会学、数学的方法,落实对学生科学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的学科素养的指向,有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也有模型建构的过程,同时通过培养学生分析文献数据的能力,形成学科观点。

 

img13.jpg

 

袁志强老师由个体引入种群概念,通过各种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得出引起某一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通过列举广州春运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迁入率、迁出率”的认识;通过现有男女比例的失调现象,引导学生认识人们的观念也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人口政策问题,通过讨论“二胎政策”,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意识。同时袁老师还在课堂上设计了模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实践如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上从另一个角度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加深对种群密度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健副教授,来自北京西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教研员毕诗秀老师,北京市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教研员陈侠老师,以及广州市白云区教研室的王建春正高级教师、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正高级教师和教研院卢镇岳老师等都对两节精彩绝伦的课做了点评。王建春老师点评袁老师在课堂中贯穿方法,形成核心知识,所设问题以及提供的数据很真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广雅学子敢于讲真话,落落大方。韩老师的课堂大开眼界,展示北派老师的教学风格,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同时提出几个问题:生物课上讲学科方法与知识如何处理?某节课的目标设定和课标之间如何处理?教材与素材如何处理?叶校长点评两节课是南北交流,有地方差异,袁老师注重方法与知识联系,通过资料分析,一气呵成;韩老师的课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我们思考重点学校的学生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并且提出要从学科层面上去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提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具备三点:一是要有科学,也就是学科素养;二是有艺术,要围绕的教材、资料、课标、课堂、方法、知识进行设计教学;三是要有信仰,用自己的素养打开学生的眼界。叶校长还提出要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去思考学科素养。

 

7. 政治学科

授课教师:洪少帆(执信中学)和李同(北京大成学校)

授课内容:(高三年级)企业的经营

 

img14.jpg

 

李同老师就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中体现“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方面的核心素养和如何在复习课中体现学科能力两方面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

 

img15.jpg

 

洪少帆老师的课通过预设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华为公司经营的具体案例,层层思考有关公司经营的问题;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生发的新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转型升级从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内部建设、市场信用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主干内容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体现了经济案例教学情境与设问融合、学与用结合、学与评结合的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副教授点评时说,两位教师都关注了学生思维深化过程,注意到了高阶思维的训练。特级教师董晨点评道:李同老师的亮点在于拓展训练,洪少帆老师的亮点在于对经济案例的编写是饱含对生命体成长的敬重与责任感的培养。广州市教研院正高级教师张云平老师在总结时强调,一是认同两位专家的点评,归纳起来就是在建构能力立意的课堂教学方面两节课都各有亮点,二是强调要认识到这是两节高三复习课,对课例的分析还要有一个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思路或框架,那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否基于高考内容改革突出“学科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几个方面,关注对高三学生的学科价值引领,从而提高复习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8. 历史学科

授课教师:江曦(执信中学)和李军(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授课内容:(高一年级)必修1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img16.jpg

 

李军老师注重史料教学,补充大量一手史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回到历史现场,尝试从制度沿革和制度设计者的角度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表现沉稳,注重学法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

 

img17.jpg

 

江曦老师关注历史的现实意义,从“制度自信”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背景和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对比,认识今天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江老师的材料选择和问题设计贴近学生实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北京师范大学郑林教授认为虽然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对课堂教学的挑战很大,但两位授课教师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好的教学设计,都上出了历史课的特色。李老师的课沉稳大气,注重历史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江老师的课活泼生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两堂课风格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和学情特点;但只要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情,能发挥教师个人所长的课都应该值得肯定。

 

9. 地理学科

授课教师:曾海明(广雅中学)和杜文红(北京第80中)

授课内容:(高一年级)自然界的水循环

 

img18.jpg

 

杜文红老师以我国古建筑精华和大华北地区为例,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性强的问题,拨云开雾地将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地理意义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研讨出来。开放性的将海绵城市的建设作为课后延伸,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现实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img19.jpg

 

曾海明老师由实验引入,把地方性的情境(广州水浸街、校园地砖的变化)、古今文人对大自然的慨叹融入地理课堂;学生现场动手画图、合作讨论“广州城市内涝的原因、措施”,“从水循环意义的角度分析拆除河流大坝的原因”更是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将抽象的理论原理形象地一步步展开。

 

现场的50多位老师在课后进行了热烈的评课,对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和研讨。两位老师的功底深厚、虽一南一北但设计精巧、以学生为本、渗透地理学科素养的精彩展示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深深吸引。他们均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但在情境选取中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曾老师选取的是“广州水浸街”以及“广雅中学地砖”的情境,杜老师则是选取“北京高碑店湖”以及“北海团城”的情境。他们都关注身边的地理素材,不约而同地选取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把地理原理生活化。同时他们也都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如“海绵城市的利弊”“水坝建设的利弊”都被他们巧妙地应用。广州市地理教研员许少星科长和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总结。

 

10. 数学学科(初中)

授课教师:王亚南(广雅中学)和罗琳(北京教育学院丰台附属学校)

授课内容:勾股定理

 

img20.jpg

 

罗琳老师虽然是异地教学,但是一上课通过几个小问题马上就摸清了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围绕着“勾股定理是什么”、“为什么学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怎么用”等三个问题,带领学生理解勾股定理及其证明过程,使得学生对于勾股定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img21.jpg

 

      王亚南老师重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循序渐进的设计了一系列内涵丰富又极具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的曹一鸣教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伍晓焰老师分别给两位老师做了点评。两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适时渗透数学文化,重视学生的思考、交流与合作,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给老师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研讨案例。

 

“羊城教育大讲堂”学术报告,思维深度碰撞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专家作为“羊城教育大讲堂”(61-70期)主讲嘉宾,分别作专题学术报告。

其中第61期“羊城教育大讲堂”于12月22日下午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9楼报告厅举行,曹一鸣教授作了题为“学业水平监测命题流程与案例分析”的学术报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朱华伟教授主持会议,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全体教科研人员参加。

62-70期“大讲堂”由广州市教研院各学科科长主持,9个学科高中各年级中心组成员、市高考研究组成员、市核心素养研究组成员、市学业测量与评价组成员,各区教研员、骨干教师参会,盛况空前。专家报告聚焦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目标、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学习策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校的管理方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广州教研院“羊城教育大讲堂”(北京师范大学专家专场)

羊城教育大讲堂

主题

主讲嘉宾

 

主持人

 

讲座地点

第62期

(政治学科专场)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

李晓东副教授

张云平

广州市第3中学

第63期

(英语学科专场)

立足文本解读 优化教学设计 落实核心素养

王蔷教授

陈皓曦

广州市第16中学

第64期

(历史学科专场)

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

郑林教授

邹樱

广州市培正中学

第65期

(语文学科专场)

核心素养与语文专题学习

张秋玲副教授

陈坪

广东广雅中学

第66期

(物理学科专场)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

罗莹副教授

陈信余

广东广雅中学

第67期

(生物学科专场)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教学

王健副教授

麦纪青

广东广雅中学

第68期

(地理学科专场)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理解与应用

王民教授

许少星

广东广雅中学

第69期

(化学学科专场)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王磊教授

李南萍

广州市第6中学

第70期

(数学学科专场)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力的教学改进研究及其案例分析

曹一鸣教授

曾辛金

广州市育才中学

 

本次活动成功打造了京穗两地教育专家与教研员、中学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高端对话和交流平台,为今后两地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深入交流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共同探索和完善了双方合作研究的有效机制,今后将定期举办互访与交流活动,共创“高校—教研机构—中学”多方协作的教研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