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教育大讲堂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开讲

01.jpg 02.jpg

  李季湄教授解读道德与法治新教材   广州市各区小学品德老师认真聆听讲座

 

10月20日,羊城教育大讲堂之广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北师大版新教材学习与培训在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组负责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道德与法治》北师大版教材主编李季湄教授和广州市各区品德骨干教师分享了她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解读,为在场的老师带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启用“道德与法治”课程 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讲座中,李教授从国家的要求、儿童的实际、课程的逻辑和德育的规律四个方面阐述了新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思路。她提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也提出,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这些背景都反映了国家对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视和决心。

李教授也对比了新旧教材的差别,她说“道德与生活”课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儿童个体的思想意识与品德的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两套教材只是在视角上有所不同,“品德与生活”更为关注儿童个体层面的内容,而“道德与法治”不仅丰富了社会层面的内容,而且在相应的内容上更明确地强调“法治”的必要概念或知识点。《道德与法治》这套教材坚持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不仅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辅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前一年级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更进一步地探索对低年级儿童进行法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李教授说:“今天我们国家实施怎样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将决定明天我国社会整体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

 “道德与法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法

作为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专家,李教授认为,教育要看到孩子,教学应该符合儿童的实际,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尽管“道德与法治”听上去很“高大上”,但是教材里采用的都是和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李教授举例说,上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国庆节》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国旗、国徽,让学生认识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列举中国健儿在奥运会夺冠、我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感受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让学生建立国家认同。她提醒老师们:“国家认同不能成为教条主义。”老师甚至都不必向学生提到“国家认同”这个名词,而是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它。又比如,教学生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知的时候,老师不需要让学生去看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带领学生感受家庭温暖来教会他们尊敬老人和爱护幼小。

课例展示带领学生感受生活

当天下午,针对讲座的内容研讨,宝玉直实验小学的陈晓露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一节课例——《秋天的发现》。陈老师用别开生面的方法,引入“秋姑娘”这一虚拟角色与同学们交朋友,让同学们主动带领“秋姑娘”用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受秋天的气息,发现秋天的美丽。

 

03.jpg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小学品德教研员姚顺添老师分享心得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小学品德教研员姚顺添老师对这节课给出了肯定的评价。他表示品德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在上课前应该搭建教学的框架,带领学生发现、观察、分享生活中的的事物与感受。与此同时,姚老师还就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品德在于强调个人修养,是一种自律,而道德则是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他律。此次在小学品德教材中增加法治内容,正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不仅做到自律,还能学会他律。

 

(现代中小学生报社撰稿:古怡欢 张颖 沈宇 潘玥  摄影: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