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知识分享平台 促小学生课堂自我表现评价能力的提高

   “分享”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从知识拥有者角度来说,知识分享是知识拥有者把知识外化,和别人进行分享的意愿与行为,所以知识分享可以被视为一种奉献利他的行为。学生的知识分享可以理解为是在语文中学生相互之间运用语言、文字、网络等沟通媒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知识的外显、传播、吸收和内化的互动过程。而以“隐性”为特征的实际性知识是知识资源中最有活力、最深层的部分,是知识分享的核心。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课堂上有意识的强化学生进行知识分享活动的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自我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评价在学生发展中更能集中地发挥作用,鉴于此想总结一些在实践中个人的做法。
   
    一、研究阻碍学生知识分享的因素是建立知识分享型学习团队的起点
   
    1.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是使学生缺乏主动分享的主要障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老师声情并茂地讲着课文,根据文本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停作答,一切都显得轰轰烈烈,师生都忙得不亦乐乎,但仔细探讨就会发现学生是极少探究“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缺乏思维的深度。这些都是被动学习心理状态的表现。实践证明,被动的心理状态下学生进行的只是机械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强化作用。有些课堂看起来很活跃,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了,仔细一考察,学生的动是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和做法做“机械运动”,其间没有学生主动思考,没有学生之间真实的思想交流和感情的碰撞和融合,这样的活动充其量只是训练了一些技能。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死胡同”——每天就在一问一答中完成语文的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了主动的分享过程,自我表现评价的作用就没有发挥出来。
    2.没有积极的学习情景让学生难以维持积极良好的“学习公众形象”
    “知识分享”的内涵告诉我们,学生进行“知识分享”就是一种“慷慨的奉献行为”,进行这样的“慷慨的奉献行为”就是让学生表现和维持着一种“积极良好的学习公众形象”。在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表现和维持这种“学习公众形象”的最常用的学习组织情景。但是,现在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优等生永远是老师的“宠儿”,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课堂的“主角”,而中等生、学困生永远都是学习的“配角”。在学生群体中,优等生所占比例毕竟很小,难以凝聚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难以维持那种积极良好的“学习公众形象”。
    3.课堂评价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是阻碍学习分享的主观因素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表现意愿,学生的表现欲望犹如大海中的波浪时起时伏,老师的外加力量可以“推波助澜”,也可以让其“风平浪静”。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自我展示意识很强,展示效果越来越好;而经常受批评的同学则愈来愈差,展示意识薄弱,水平低下,这是课堂评价作用不正当发挥的表现,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没有了平等的学习地位,没有了和谐的心理情景,学习分享就谈不上了。
   
    二、建立学习型小组是推动知识分享学习团队发展的有效策略
   
    1.建立知识分享氛围,触动成员知识分享的意愿
    在新课改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善于自我表现。
    由于知识的交流在知识分享中相当重要,它通过传送、反馈,加强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所以建立有利于学习、创新和交流的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鼓励学生各施所长,提供一个公平的、有挑战性的、没有偏见的、大家分工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知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才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知识更新。
    2.以知识分享为目标的激励制度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1)榜样激励。对于迫切的知识的学习者来说,应该是处在知识分享更为主动、积极的一方,他们应该对于传播者付出相应的报答,如尊重等。另外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激励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他处在一步步地连续地发展变化之中。如有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强,但是写作水平一般;有的学生写作很好,可是表达能力较差;有的课外知识较丰富,很有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这说明,知识的接受者同知识的传播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知识分享使某些学生减少了自行探索和重新学习的时间,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目标激励。为学生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并向教师提出挑战。这种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激励他们更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3)对知识的分享、创造和积累进行激励。从创造成果的角度看,不应着眼于学生创造的有形成果的多少,而应重视其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做出的贡献。作为老师提供更多学习得平台,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
   
    三、多种形式的知识分享是促进自我表现评价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
   
    1.发现与激活
    学生分享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信息分享,即个人的作品、小档案以及通过阅读书籍,参观等获得的新信息,通过口头讲述,上传网络等方式发布出来,使其他学生也能够分享这些信息。第二种是行动示范,主要是优等生向学困生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作文上的窍门以及各种实践知识以面对面示范的方式。第三种是知识解决中的知识共建,即学生共同参与到合作学习、研究等活动中去,一起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彼此的交流中,共同构建知识。我们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发现学生闪光点,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信任,对于知识分享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在相互信任的环境中,才会愿意参与到分享中来。
    2.评价与转移
    评价中我们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有利于更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能有效培养、提升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评价指标,并在教学实践中用以指导、改进、发展、完善当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机制,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活动过程。
    在课堂中我们设计了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自我表现评价表》(略)
    评价表遵循简明性、趣味性及易操作性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年龄特点,要求学生参与整个小组学习过程中设定三个评价指标,分别是:资料的收集、知识分享、活动中的表现。本表主要由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后操作,供其评价自己课前活动中的自我表现与能力,以起鼓励作用,为保证课内活动能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也让老师及时了解各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表格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于一体,主要着重于学生责任、态度、能力等情感价值的评价,易于操作。例如在第二项评价指标“我在小组中知识分享的表现”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项评价内容:①我能明白活动的主题内容;②我能清楚自己在小组中负责收集什么资料,并能找到自己所选的主题资料;③我与他人一起分享资源、材料、观点、任务与责任,我尽量平分任务,并完成我所承担的那部分并对小组作出贡献,我能根据主题完成成果报告的写作和表达,我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研究更出色。以上几项内容能更好体现学生个人与小组中进行分享的意愿和行为。评价表最后两项“我对自己说”和“同学对我说”留给学生对自己或组员做出评价。
    3.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分享和整合
    合作创新的知识整合主要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对自身已有知识的整合;二是对对合作方已有知识的整合;三是对外部新知识的整合;四是对创新所得新知识的整合。例如笔者执教第五册语文《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出示本节课学习的要求:①找出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来读一读体会;②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陶罐是怎样对待铁罐的奚落?③学完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然后向每个学生提出以下的阅读要求:①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选择自己认为能完成的目标进行默读思考;②找和自己阅读能力差不多的同学继续对所学的问题讨论;③根据同学所给的意见,分析自己所学的内容,找出最恰当的答案。教师会先让学生个人学习后分小组学习,学生在此过程中就会对自己的知识进行重构并与同伴分享。
    课堂中关注学生知识的分享,其实不能算一个新的观点,以前曾有此说法,但我在研究中注重了从实践中找寻影响学生进行知识分享的内在和外部因素,并据此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构建师生双方知识交流分享的机制,有效地促进师生沟通交流和理解信任,有利于建立亲密合作的合作团队,形成组织间的学习创新氛围,最终建立分享和反思的学习文化,激发双方合作的潜能和动力。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70.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实验稿)
    3.潘永庆〓孙文彬〓路吉民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4.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里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马庆国,等.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